第二百三十二章 漢末大局(2 / 2)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公元191年——200年

1、黃巾起義結束

194年,黃巾起義宣告投降結束。

2、威挾天子令諸侯

曹操就比袁紹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換皇帝,他利用這個現成的皇帝,而且把這個皇帝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利用皇帝這張牌來號令天下、號召諸侯,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個說法是可以討論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團的人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何去何從》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訴我們,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采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人家說曹操的,比方說諸葛亮就說過這個話,他的說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意思一樣的。也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是曹操的敵人說他的,敵人的話不怎麼靠得住吧!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沒有人說過呢?有,誰呢?袁紹的謀士沮授,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讚成,說這個皇帝現在是個廢物啊,這麼一個廢物你把他接到我們這兒來幹什麼呢?你是朝拜他呢還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請示他呢還是不請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請示,我現在把他弄來以後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請示,皇帝萬一意見和我們不一樣怎麼辦呢?我是聽他的呢還是不聽他的呢?我聽他的顯得我們沒分量,我不聽他的我不又是違法嗎?算了算了。袁紹怎麼想呢?袁紹一想,這現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來的,而且董卓要廢立皇帝的時候我袁紹是不幹的,我現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嗎?當然我現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張的那個皇帝再扶起來,那個已經被董卓謀殺了,拉倒吧。那麼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漢獻帝在董卓死後,曆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在洛陽,皇帝和百官的飲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果斷地采納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想方設法把皇帝從洛陽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

最後引用某日報的一段評論: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王朝標明為“末”的時期,都是老百姓飽受痛苦的災難歲月。漢末三國時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無不如此。

一棵大樹的砰然倒下,不外乎外力的突然摧折,或內部的逐漸敗朽。而一個偌大王朝的覆滅,通常是內因在起催死的作用,東漢末年就是這樣走向終結的:第一,天災頻仍,民不聊生;第二,官員貪黷,朝政腐敗;第三,奸佞握權,虎狼當道;第四,惡行猖獗,昏天黑地。然後,黃巾遍野,赤地千裏,諸侯蜂起,亂世攘爭;然後,三國鼎立,征戰不止,山河分裂,將近百年。

人們習慣把漢代分為西漢、東漢,就因為其首都地理位置所定。從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時起,到三國時,已有200多年的經營曆史。華宮宏殿,芳園秀苑,繁街鬧市,良駟華軒,其規模並不亞於長安。在晉人張衡的《兩京賦》中,對洛陽當年富麗堂皇的盛況,很是讚美不絕。可東漢末年董卓的這一把火,令蔚然王氣的洛陽,一國之首善之區,曾經有過數十萬口人的大都市,隻殘留數百戶人家,豈不哀哉!

凡分裂,必定有戰爭,凡戰爭,必定要死人。據錢穆《國史大綱》:“蜀亡時,戶,280,000,口,940,000。內帶甲將士102,000,占全數九之一。吳亡時,戶,530,000,口,2,300,000。內兵230,000,占全數十之一,吏32,000,後宮5,000。魏,平蜀時,戶,663,423,口,4,432,881。三國合計約得,戶,1,473,423,口,7,672,881。”錢穆說,“就全史(指中國全部曆史)而言,戶口莫少於是時。大體當盛漢南陽、汝南兩郡之數。三國晚季如此,其大亂方熾時可想。”

所以,醉憨在這裏祈禱但願這戰亂的事情不要再中華民族出現了,永遠不要了。

但是,英雄還是要有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