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各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鬥爭,在東漢後期也此起彼落,持續不斷。
在漢族人民所受壓迫加深之時,周邊各族人民所受剝削壓迫更深一層,因而也不斷反抗。其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對東漢封建統治打擊最大的是西羌起義。
徙居內地的羌人,深受豪強和官吏的壓榨。“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②官吏強征兵徭,更為暴虐。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夏,騎都尉王弘強征金城、隴西、漢陽羌人數百千騎出征西域,群羌害怕遠屯不還,行到酒泉,多有散叛。各郡發兵堵擊,並搗毀沿途羌人廬落,激起羌人相聚反抗。由於武器缺乏,這些羌人“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屢敗官軍。武都、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羌人都起而響應,“眾遂大盛”。他們“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多次擊敗進剿的官軍。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起義羌人深入河東,至河內,迫近首都洛陽,給東漢皇朝以沉重打擊,許多地方官“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③。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新任並州刺史來機、涼州刺史劉秉對待羌人虐刻,擾亂,又激起羌人反抗。次年夏,且凍、傅難種羌攻金城,與西塞及湟中羌胡聯合,大舉進攻三輔,殺長吏。羌族起義者分兵攻武都,燒隴關(今陝西隴西),奪取苑馬。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在射姑山(今甘肅天水附近)擊殺東漢征西將軍馬賢,“賢及二子皆戰歿”,“於是東西羌遂大合”,焚燒皇帝園陵,“掠關中,殺傷長吏”,但終因起義缺乏集中領導,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後,在護羌校尉趙衝等人的進攻和利誘之下,起義又告失敗。羌族人民的第三次大起義,發生於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當時郡縣官吏貪殘暴虐,引起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羌反抗,進兵隴西、金城塞,擴展到三輔及並、涼二州許多地方。護羌校尉段熲對羌族人民進行血腥鎮壓,但起義仍不斷發展,“寇勢轉盛,涼州幾亡”。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西羌各部先後被鎮壓下去。段熲又移兵東討,對三輔、西河、上郡、安定、北地等地的起義羌人血腥屠殺。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東羌諸部亦被征服①。羌族人民的三次起義,先後延續了五、六十年,由於統治者的殘酷鎮壓,使整個西北地區殘破,社會生產造成巨大的破壞。
在羌族人民反抗鬥爭的過程中,其他各族也陸續進行反抗鬥爭。如蠻族④《後漢書·桓帝紀》、《度尚傳》。
⑤《後漢書·酷吏陽球傳》。
⑥《後漢書·靈帝紀》。
①《後漢書·靈帝紀》、《臧洪傳》。
②《後漢書·西羌傳》。
③以上所引皆見《後漢書·西羌傳》。
①以上所引均見《後漢書·西羌傳》、《段熲傳》。
的槃瓠諸部,在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結充中諸種二千餘人,攻城殺長吏”。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漢順帝依照武陵太守的建議,要對蠻族征收與漢族地區一樣的賦稅。澧中、漊中蠻“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舉種反叛”。蠻族聚集二萬人圍攻充城,八千人進攻夷道。桓、靈以後,由於朝政日益腐敗,激起長沙蠻、零陵蠻、武陵蠻先後如火如荼的鬥爭,東漢州郡官吏望風潰逃②。蠻族廩君各部,由於同樣原因,也不斷反抗東漢的反動統治。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因“郡收稅不均,懷怨恨”,南郡的巫蠻“遂屯聚反叛”。東漢末年,江夏蠻不斷起兵反抗,他們和廬江黃穰領導的農民起義相聯絡,掀起了十多萬人的大起義,“攻沒四縣”,堅持數年之久。對於住居於巴中的板楯蠻,東漢統治者利用他們“天性勁勇”、“善於兵戰”的特點,經常征發從軍作戰。而地方官吏的剝削也很殘酷。“長吏鄉亭,更賦至重,仆役箠楚,過於奴虜,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頸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含怨呼天,叩心窮穀,愁苦賦役,困罹酷刑。”①這種非人的奴役,迫使板楯蠻奮起武裝反抗。黃巾起義爆發後,又跟巴郡黃巾軍相結合,進行推翻東漢皇朝的共同鬥爭。
此外,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蒼梧蠻夷因不滿東漢皇朝的統治起兵反抗。次年,聯合鬱林、合浦等郡的蠻人和漢人數千攻蒼梧郡城②。西南地區的邛都夷本來“慕義內屬”,但當“時郡縣賦斂煩數”,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卷夷大牛種封離等反抗,殺遂久縣令。次年,永昌、益州及蜀郡的少數民族皆起而響應,“眾遂十餘萬,破壞二十餘縣,殺長吏,燔燒邑郭”③。後來,在益州刺史張喬的鎮壓下失敗。在此時期中,北方廣大地區,內遷的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族,亦有先後反抗東漢統治的鬥爭。
據以上不夠全麵的列舉,自安帝開始至靈帝的幾十年中,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即達數十次之多。起義越到後來次數越多,時間的間隔也越來越短。起義的地區,幾乎波及全國,烽火遍地。從起義的力量看,安帝時的起義不過幾百人,多者數千人;順帝以後,起義就以萬來計數,越到以後,起義人數越多。範曄評論說:“安順以後,風威稍薄,寇攘寖橫,緣隙而生。剽人盜邑者不闋時月,假署皇王者蓋以十數。或托驗神道,或矯妄冕服。然其雄渠魁長,未有聞焉,猶至壘盈四郊,奔命首尾。”①羌族人民的反抗,使東漢皇朝軍餉耗費“前後數十巨萬”,加深了東漢統治的危機。封建史家驚呼:“寇敵略定矣,而漢祚亦衰焉!”②一些默默無聞的被統治者,打得聲勢煊赫的封建統治上層手忙腳亂,這不僅反映東漢地方統治的虛弱,也暴露東漢中央集權統治的腐朽,各族人民的反抗越來越強,東漢統治越來越弱,這就是漢安帝以後的基本形勢。
黃巾大起義②以上所引均見《後漢書·南蠻傳》。
①以上所引均見《後漢書·南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