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
文藝
作者:張曉
由於近現代台灣與日本的瓜葛,以及同為島嶼地區所造成的心理趨同,長久以來,台灣文化以及台灣設計領域所展現出的和風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正如黑川雅之本人所說:“從古至今,位於世界最東端的島國日本,不僅受到了中國大陸各個時代的不同影響,並且在大海的環抱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盡管如此,這種文化始終是被中國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籠罩著。”可以說,日本的文化氣韻與大陸既有區別,又有很多共性。因此,細細品讀,也能夠增進我們對於自身的認識。
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一書有別於以往此類讀物對日本“空寂、幽玄”這樣形而上的概括。在書中,作者將日本的審美意識概括為八個字: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其中包含了日本式的美學對於局部處理、結構安排、空間關係等等落於實地的話題討論與總結。而尤為值得一看的,是黑川雅之在立論之餘所陳列的論據。從繪畫、雕塑,到庭院、建築與城市規劃,甚至宗教、文化,通過日本人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些我們中國人亦不陌生的事物,可說不失為一種奇妙的體驗。
此外,黑川雅之在序言的開始,作為標題寫到:“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並以此危言作為全書的導語,強調日本本民族審美觀與價值觀的重要。而作為我們中國的讀者,盡管也麵臨著相似的問題,但由於曆史與現狀所造成的心態的不同,可能表現出來的反應也與黑川雅之在書中所秉持的立場有所區別。但不論如何,我們應當以什麼姿態麵對世界與自身的關係,仍然是所有中國人需要認真思索的事情。
試讀:
一根柱子就是一座建築。這樣的說法估計會被質疑“怎麼可能呢”,但我認為這樣去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假設一個旅行者在廣袤的原野中獨自行走。傍晚,天色暗了下來,他必須要找個過夜的地方了。你也許會覺得,那麼大的原野裏找個睡覺的地方會很難麼?然而當你處在綿延無盡的原野裏時,可以安心穩當地睡覺的場所,還真不容易找到。如果這時候有一棵枯樹佇立在那兒,我相信這個旅行者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在那棵枯樹下過夜吧。或者,如果有一塊高大的岩石,他一定會選擇在那塊岩石的旁邊落腳,想著:“啊,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了。”那塊岩石,那棵樹,無疑就是可以讓人心情平靜、安心依靠的場所。所以,我認為,這就是建築的原點……
與洞穴相比,柱子更具有象征意義。洞穴是一種物理概念的空間庇護,而柱子是一種象征概念的心靈支持。日本的空間象征性就是由此而形成的。我認為西方的建築始於洞穴,日本的建築始於柱子。日本的建築,就是由“氣”生成的“間”。關於“間”的概念,我會在另外的章節中予以闡述。
——《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氣·柱是氣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