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流星中程先進空空導彈
“流星”是以吸氣式發動機為動力的新一代空空導彈。該彈采用了主動尋的雷達導引頭及雙向數據鏈技術,發動機燃氣流量調節比大於10,具有相當寬的飛行包線。通過對該彈的各項性能的分析,可以確定“流星”導彈的整體作戰性能將超過世界各國現役的各型中程空空導彈。
導彈采用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和彈載脈;中多普勒雷達,具有全天候攻擊能力,在相當廣的空域內具有同日寸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即使目標做8~9G的機動過載,“流星”依然能夠跟蹤到目標並將其摧毀。
該彈的主要載機為“陣風”、“台風”、“鷹獅”等戰鬥機,攻擊目標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在內的空中目標。
導彈全長為365米,彈徑180毫米,發射重量為185千克,動力裝置為可變流量的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采用雙下側二元進氣道,彈體中部有兩片彈翼。彈體主要由導引頭天線罩、電子係統艙、戰鬥部艙以及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艙4部分組成。
數據鏈接收機安裝在兩個進氣道之間,數據鏈天線則安裝在彈體的尾部。導彈采用正常的氣動布局,靜穩定尾翼控製,進氣道間隔為90。徑向角,呈麵對稱配置。4片全動式梯形尾舵、2片固定彈翼,與二元進氣道一起呈軸對稱配置。
2003年設計小組更改了設計方案,將原先設置在彈體中部的2片彈翼取消,同時減小了彈體尾部的4片尾舵的麵積,這樣整枚導彈看上去更加簡練,其飛行速度也將有所提高。
與AIM一120等軸對稱導彈不同,“流星”導彈的最大升力麵的法向升力大於其他方向的法向升力,因此其氣動布局構成升力彈體,隻有采用傾斜轉彎(BTT)機動控製模式才能避免大的側滑角給進氣道性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並獲取較大的橫向過載能力。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最早提出“未來中距空空導彈”(FMRAAM)概念的時候,美國雷聲公司和由德國、法國組成的聯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競標方案,雙方均采用了正常式氣動布局、雙下側二元進氣道,差異表現在彈翼的設計上,雷聲公司的方案沒有彈翼,主要靠彈體產生升力,而德法聯盟的方案則采用4片彈翼,呈對稱分布,最後的設計則采用了2片彈翼。
大多數尾翼控製的導彈都同時裝有彈翼以提高氣動效率、滾動穩定性和機動能力,但對於中遠程空空導彈來說,在主要作戰高度具有最小的平飛阻力是至關重要的,較小的平飛阻力意味著較大的航程,在巡航段導彈所需的平飛攻角較小,所以無彈翼的導彈對增加導彈的射程較為有利,所以,雷聲公司的方案較注重的是以較小的重量實現較大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