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學意義上的城市審美觀照(1 / 3)

生態學意義上的城市審美觀照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陳清碩

摘 要:城市是社會生活的物質載體,是社會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城市美是構成社會美的主體部分。城市學從生態學中吸收營養,提出隻有按照生態學原理對城市進行設計和管理,才能把城市建設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生態城市美和生態城市相伴而生,對城市的審美觀照有利於推動生態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建設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城市;生態城市美;生態城市審美;宜居城市

Abstract:The cit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the social life and the basic forms of social existence. The beauty of city constitutes the main part of the social beauty.Urbanology absorbs nutrients from Ecology.To be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a city must be designed and mana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ty is becoming the trend of modernurban development. The beauty of an ecological city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urban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And the suitable resident city.

Key words:ecology;ecological city;ecological city beauty; ecological urban aesthetic;suitable resident city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12-04(5)

城市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幹預最強烈的地方,是一個在改造自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然——經濟——社會三者合一的複合係統。城市化是當代世界發展的普遍趨勢,已給城市帶來一係列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為保證城市的正常發展,城市學從生態學吸收了營養,提出隻有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城市設計,才有可能建立一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城市生態的意義,既是功能性的,又是審美性的,有的城市既體現了曆史文化的厚重,也展現了現代文明的形態,形成了某種城市特色的城市符號,並以其美育功能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已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根本動力。

生態城市美學是一個城市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期提出的一個曆史性的學術命題,體現了人類對城市和城市設計的古典認識論關係向現代轉化的需要[1],在人類和城市麵臨極其嚴重的生態危機之時,人類迫切需要完善和強化生態審美意識和建設生態文明意義上的人文精神,以克服對城市技術性或工程性的處置態度和方式,因而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上有必要引入生態城市美學這個維度。

1 生態學的美學意義

美學並非僅屬藝術、文學、宗教等特有領域,它同樣屬於自然科學,例如生態學[2]。生態學(Ecology)這個術語原指研究生物和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但目前已發展成一門從人類角度來看世界的科學,而且聲譽顯赫,影響廣泛。在當今的生態學中,美已被視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詞彙,美被理解為一種人類主觀上表現的情感,所謂審美就是指對這種情感評價的活動。隨著現代科學的生態學化的日益發展,人類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美是完美和最現實的,美如果脫離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那就是虛妄的。協調生態主體與自然環境的整體美和綜合美,就成為生態美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國多年來曾開展“環境美”的活動,正是在社會生態方麵充分肯定並且運用生態美學的具體表現。人口集中的城市是社會生活的物質載體,是社會存在的基本形式,城市美是和城市相伴而生的,城市美的價值仍在於它符合人類生活方便和舒適的目的,它是人類對城市生態係統的美學創造。在人對城市生態係統的創造中,必然會融合人的直覺、選擇、欲望、動機、感情、興奮和習慣等,因而深刻地聯係著人的生存狀況、人格構成、情感生活、文化積累和社會經濟背景,所以當美學介入生態問題的關注後,其中人文性的思考就代替科學研究而成為其重要的特色。一般而言,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它從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著眼考察美學的基本問題,以協調生態主體與自然環境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生態美學的理想就是人與自然從分離重新走向融合的理想。

2 城市的審美框架

城市審美框架可從兩個方麵考慮。

2.1 城市的形態首先是城市審美的基礎

柏格圖曾說:“真正的快樂來自所謂美的顏色、美的形式”[2]。構成形式美的因素很多,如形狀、線條、色彩等。城市的美不僅是各個要素簡單的拚合,而是從整體上進行係統的藝術處理,因此,一個好的城市形態應該是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藝術綜合體。所謂城市形態指的是城市中的建築、空間、環境所共同形成的整體構成關係,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的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曆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建築是城市大環境和人文景觀的主體,是構成城市形態的基本要素。建築具有技術的特征,同時也有對美的要求,建築美的規律主要體現在各種美學元素中,這些元素概括起來大致有:主題、重點、比例、尺度、韻律、和諧、對比、襯托、對稱、均衡、隱喻、質感等,這些抽象的美學元素如何使用得當,就有可能創造出令人欣賞的優美建築。現代建築從整體觀念提出,不但建築個體的形象要盡善盡美,而且建築與建築之間、建築與整體空間環境之間也要和諧統一,要從整體上確立建築、森林、園林、街道、廣場、雕塑之間的組合方式,把它們的美體現出來。城市建築設計應根據城市形態的總體要求,遵循統一變化協調的美學原則,創造既統一又有變化的城市建築藝術美,通過設計可以成功創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間。城市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由於平原、丘陵、濱水地區、盆地等自然環境狀況不同,城市形態的構成手法與美學意境也不盡相同,城市設計應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觀突現出來,包括河流、湖泊、山峰、地平線上的連綿輪廓等,這些特征景觀是城市形式美的補充,而且有利於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平衡。

2.2 城市的文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