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發展與曆史保存:以美國維吉尼亞莎城為例
中外名城比較
作者:冷則剛
摘 要:結合大學城與曆史文化名城複興的研究,並發現老城的前進驅力,有賴製度與文化的不斷調適與創新,並植基市民參與及共識建立,以建構長久的共治基礎。案例研究顯示,單純由政府主導,由上而下的建設模式,或是單獨由市場主導的商業模式,其結果是改善了外在環境,但無法從根本活化老城區。老城曆史保存的靈魂,是喚起市民草根意識,重新檢視安身立命的發展曆史,並學習曆史經驗,形塑城市認同。
關鍵詞:大學城;曆史名城;老城商業區;城市治理;市民參與
Abstract:Finding the driver for ancient cities to motivate advancement by combining research on university towns and renaissance of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relies on constantly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culture as well a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consensus building to establish long shared-governance foundation.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op-down construction mode fully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or commercial mode fully dominated by market can improve external environment but can never activate old cities fundamentally. The soul preserved in the history of old cities can wake citizen’s consciousness of grassroots, re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iving in peace, and learn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structuring city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own;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commercial district of old city;urban governance;citizen’s participation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12-59(8)
1 引言
晚近學術界有關建設大學城、推動地方發展並促進文化提升的討論汗牛充棟。與此同時,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針對老城區的保護、推動文化產業、結合市場發展等議題,也有許多的論辯。若以美國大學城的發展為例,不少名牌大學與大型都會區結合。州立大學則藉由州政府提供的廣大土地,開拓新的發展區塊。結合小型曆史名城與名校發展的例子,則並不常見。①本文選擇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及其所在的莎城(Charlottesville)為研究案例,探討大學城發展與老城複興的互動關係,並探討老城發展軌跡中的製度、文化及社會因素,以期從治理的過程中,了解政府、社會、民間團體及市場間的互動,並歸納探討莎城案例所帶來的政策與實務意涵。
2 維吉尼亞大學與莎城的大學城特色
維吉尼亞大學(以下簡稱維大)是美國開國先賢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手創的高等院校。而維大所在的莎城,也是傑佛遜的故居所在。傑佛遜在莎城度過了卸任總統後的退休時光。傑佛遜的故居蒙地契羅(Monticello)及其設計的維大校園,於1987年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美國唯一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校園。莎城於2013年被美國旅遊與休閑雜誌選為全美最佳大學城第二名。②美國規劃學會於2014年將維大校園著名的中央草坪(The lawn),列名全美最佳公共空間之一。③就學術表現而言,維大在最新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美國大學總體排名為第23,名列最佳公立大學前三名。
維大的創校理念及空間布局,充分反映了傑佛遜對高等教育及培育人才的理念。傑佛遜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有豐富的歐洲經驗,但也主張在新大陸推動有別於歐洲的平民教育理念。在所設計的維大校園中,圓樓(Rotunda)的設計是脫胎於羅馬萬神殿。校園核心區的中央草坪、排列整齊的十棟主樓及其後方的園林,則深受法國公共空間設計及美國南方理想莊園的啟發。這種特殊的校園設計,深深地影響到美國其它高校的院校布局,如麻省理工學院及杜克大學等。就中國早期的院校設計而言,如北京清華大學的禮堂與草坪以及南京東南大學等都可以看到維大圓樓的影子。20世紀60年代陳其寬及貝聿銘設計台灣台中東海大學校院時,則從維大中央草坪布局得到靈感,以唐代建築融入校園規劃,造就出優美的學習環境。
以中央草坪的空間布局為靈魂,傑佛遜希望貫徹的是開放的、平等的以及融合的教學環境,並以優美的校園來滋養師生教學相長的精神。中央草坪的原始設計以圓樓作為全校性集會、大型教室及圖書館的主要空間。以羅馬數字排列的十棟主樓,樓下作為師生研討及教師授業的場所。教授居住於樓上,學生則以連接各主樓的副廳為宿舍,師生充分互動,形成一個理想的學術村 (Academic Village)。演變至今日,維大師生規模已數十倍於兩百年前發軔之初,但創校精神仍被充分保存。整個學術村的建築及園林至今仍維持創校之初的原貌。45間設備簡陋的學生宿舍,如今隻有本科的模範生才有資格申請。能入住曆史文化遺產的原始宿舍,是維大學生莫大的光榮。十棟主樓的主人,如今是各院院長及維大的行政主管。但一樓空間仍開放給師生研討,並舉辦校內公眾性的活動。維大的曆史園區每年接待約十萬名訪客,並於一些主要節慶如萬聖節、聖誕節點燈,吸引整個莎城及周邊城區民眾參與,盛況空前。整個學術村的曆史氛圍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貴族的。這也是美國開國精神具體而微的實現。由於學術村不但是美國曆史遺產,也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維大設有建築規劃長,專職負責校園古跡保存與整體規劃。因此,一百多年來維大雖然不斷擴張,但校園核心區完好如初,校園內其它新建工程均遵循固有的建築及空間布局模式。
維大所在的莎城拜傑佛遜之賜,是美國曆史名城,也是一個典雅的大學城。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得莎城在曆史、文化、教育及自然環境的良善上,在美國大學城中占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莎城位居維吉尼亞州地理中心點,四周森林廣布,距美國首府華盛頓約兩個半小時車程。莎城往西約半個小時車程即為夙負盛名的山南朵國家公園(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四季景色宜人,秋天賞楓尤為一大盛事。莎城於18世紀中葉建城,本為一南方小鎮。維大於1818年在城西建校,是曆史的一大轉折。從此莎城逐漸蛻變為富含文化與曆史的大學城。莎城人口約四萬五千人,鄰近之艾伯洛縣(Albemarle county)約十萬人,符合大學城的規模及定義。莎城的文化傳承是美國南方文化,但大學的創意及動力替老城注入了多樣性的活力,也改變了人口結構與基礎建設。此外,莎城宜人的氣候及文化氛圍,也吸引了不少厭倦北維州都會區生活的菁英人士,以及華府地區高層退休人士的群聚。以維大為核心,各年齡層文化菁英的彙集,是城市動力及多元融合的關鍵所在。豐富的人文素養與自然環境,使得莎城也成為年幼子女成長的理想搖籃。
3 老城區複興的曆史軌跡
莎城的發展也是美國戰後七十年來小型城鎮發展的縮影。莎城總體而言是個大學城,但是它的發展軌跡與大學有整合之處,也有分立的特色。若以文化保存及城市發展的麵向來看,傳統市中心區(downtown mall)的複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研究案例。
莎城老城區的核心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曾經是繁華的商業區。二次大戰之後,美國進入高度經濟成長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戰後嬰兒潮造就大量中產階級與住房需求。如同其它美國城市,這些新興家庭尋求較好的居住環境及住房條件以養育子女。因此,新的住宅區在城市周邊的新興區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應運而生的則是新型態的消費空間的產生。最典型的就是沿著城郊新辟寬廣大道的大型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及遊樂休閑設施的出現。這些新的空間布局滿足了中產階級的需求,也大幅改變了城市經濟發展的走向。不少美國城市成為“甜甜圈城市”(donut)。市中心區除了上班時間外,入夜即空無一人,甚至成為犯罪的淵藪。主要生活、居住、消費的重心,則外移到城郊。城郊地區生活環境良好,與老城中心形成強烈對比。
莎城在戰後的發展軌跡,則是脫離位於維大東邊的老城區,沿著南北向的29號公路,往北發展。從維大中心校園為起點,由29號公路往北,每隔10年約開發1.6公裏周邊的區塊。至21世紀第二個10年,城郊蔓延區已達城北約11.2公裏處。新城郊的發展區域,在行政管轄區域上則大多屬艾縣,而非莎城。相對而言,戰後的老城區商業中心逐漸沒落,不少商家外移到城北新興區,更使老區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