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博科聖地”正在自掘墳墓?
【英】《新非洲人》2014年6月
今年4月,恐怖組織“博科聖地”劫持了尼日利亞東北部一所中學的200多名女生,震驚世界。該組織2009年以來頻頻發動恐怖襲擊,現藏匿在尼與乍得、尼日爾邊境交界處,裝備精良,今年更是愈發活躍,實施暴恐有增無減。在解救被劫女生行動上,尼政府軟弱無力,遲遲沒有實質性進展,反而傳出人質將被低價賣給當地恐怖分子作“壓寨夫人”。“博科聖地”因此次劫持女生而全球“聞名”,其領導人及組織成員或許會為此洋洋得意。但實際上,這無異於自掘墳墓。因為它已激起全球憤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派遣精銳反恐專家入尼協助營救,即使是世界其他地方的“聖戰”分子,也難以認同其劫持甚至售賣9歲~12歲女孩的行為。美國連“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都能找到並將其擊斃,“博科聖地”頭目謝考難道自認為比拉登更善於隱藏嗎? (王磊)
美國的換囚風波
【美】《時代》2014年6月16日
當美國總統奧巴馬5月31日走進白宮玫瑰花園,宣布用關押在關塔那摩監獄的五名塔利班囚犯換取被塔利班俘虜的美國陸軍中士伯格達爾時,很顯然他也吃不準美國人能否接受這個事實。從法律角度講,美國憲法第二款賦予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武裝力量總司令)一定的權力來交換俘虜。盡管法律規定,釋放關塔那摩囚犯必須提前30天向國會提出要求,包括之前總統承諾在沒有協商之前不會轉移囚犯,但是這次奧巴馬在行動前並未事先通知眾議院中包括議長約翰·博納在內的多位領袖人物。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裏德也隻是在決定做出後才得知此事。一些共和黨人要求就此事召開聽證會,而伯格達爾引發的換囚風波也會對秋季舉行的美中期選舉結果產生影響。此外,人們的目光又聚焦在一個似乎難以解決的問題上:那就是,仍然關押在關塔那摩監獄的近150名囚犯該怎麼辦? (孫成昊)
美國民眾持股減少
【美】《新聞周刊》2014年6月6日
當你觀看晚間新聞或收聽廣播新聞時,總會看到股票市場的消息,然而,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股票市場已經越來越與美國人不相關了。據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在2007年,65%的美國人通過個人或者配偶擁有股票,而在今年,包括任何形式的所有權,甚至是一支單一股票或幾百美元的共同基金在內的持有率也隻有54%。個人持有股票最低點是2013年的52%,最高點是在2002年的57%。在美國人持有股票的數量達近代曆史最低點的時候,一小部分人控製的股票數量卻是越來越巨大。根據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沃爾夫的調查,2010年最富有的5%的人持有的股票大約占所有家庭持股的2/3。在金融危機中失去了工作的人們,隻能動用儲蓄和賤賣股票資產度日,這些人也許將返回股票市場,但是他們卻錯失了這幾年股票市場恢複元氣所帶來的收益。 (康正安)
美歐對伊政策緣何“鷹”“鴿”分化
【美】《外交政策》2014年戰爭專刊
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對伊政策更具挑釁性。有分析稱,軍事實力懸殊是導致美歐對伊政策“鷹派”、“鴿派”分化的主要原因。但荷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真相或許並非如此。該研究以2002年至2009年間34個國家的對伊政策為基礎,分析各國軍力、與伊經濟的相互依存度等因素如何影響其對外政策。結果顯示:當一國對武力或和平外交進行抉擇時,軍事實力和雙邊貿易的影響力有限,相反,國內文化的因素卻舉足輕重。這表現為一國罪犯比例與該國外交政策挑釁度呈正比,研究者將之歸結為“國家文化規範的外部轉移”。若一國奉行“應報正義”(強調懲罰犯罪以保護公眾),則傾向好戰的“鷹派”政策;反之,若相信“修複正義”(盡量減少懲罰,否則不利於社會再吸納罪犯,亦不能根除深層社會問題),則將秉持較寬容的“鴿派”外交。意識到存在上述文化差異,有助於歐美國家在協調對外政策時加強相互理解。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