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製導炸彈
激光製導炸彈裝有激光製導裝置、能自動導向目標的炸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和較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投射時,它是利用載機上的激光照射器,先向目標照射激光束,經目標反射後,由裝在炸彈頭部的激光導引頭接收,再經光電變換形成電信號,輸入炸彈控製艙,控製炸彈舵麵偏轉,導引炸彈飛向目標。激光製導炸彈在普通氣象條件下捕獲目標率高,遇有雨、霧、灰塵、水時命中精度降低。
原理與戰例
作為一種機載精確製導武器,激光製導炸彈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激光製導炸彈,顧名思義,就是與常規自由落體炸彈相比,這種炸彈利用激光的直線傳播特性進行製導,以增強炸彈落點的精確度。具體過程為,載機借助於“激光目標指示器”,把激光束投射到目標上,激光束在目標表麵產生漫反射,總會有一部分激光反射到激光製導炸彈上,被炸彈的“尋的器”所接收,然後通過控製係統進行換算,再控製炸彈的飛行舵調整炸彈航向,直至精確命中目標。這種激光製導的方式,就像給各種炸彈安上了“眼睛”和“大腦”,就像放出獵狗追兔子一樣,緊緊盯住目標,窮追不放,直到將目標摧毀。
激光製導炸彈首次投入使用,是在越南戰場上。據統計,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共投擲激光製導炸彈25000枚,炸毀重要目標1800個,其中還包括普通航彈難以摧毀的橋梁106座。其中,美空軍空襲越南清化大橋是激光製導炸彈運用的典型戰例。清化大橋位於河內以南112千米處,是從河內通往越南南部的鐵路、公路必經之處,在1965~1968年的4年裏,美空軍曾出動數百架次飛機對其進行轟炸,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橋梁不僅沒有完全被摧毀,卻損失飛機10多架。
直到1972年,美空軍僅僅出動了幾架飛機,投擲了十幾枚激光製導炸彈,就使得清化橋梁被徹底摧毀。1986年,美軍飛機利用夜幕長途奔襲利比亞,用激光製導炸彈準確地對卡紮菲總部和駐地實施精確轟炸,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運用激光製導炸彈摧毀了大量伊拉克經過嚴密加固的固定目標,包括五分之四的交通設施。
激光製導炸彈雖然有許多優勢,但是劣勢也不可避免。例如,激光製導炸彈不能在複雜的氣象條件下使用,雲霧雨雪都會嚴重影響激光傳播,煙霧、水幕、沙塵都會衰減激光能量,影響激光製導炸彈的正常使用。
另外,激光製導炸彈是一種“點穴式”的精確打擊武器,難以進行大麵積轟炸。非編碼激光製導炸彈攻擊聚集在一起的多目標時,同時發射的激光會互相幹擾,往往會出現誤炸、重炸、漏炸,所以激光製導炸彈往往是出動小編隊,單獨使用,這就使火力強度不足,編隊容易遭到數量優勢的敵人進攻。而激光製導炸彈投下後,激光照射飛機不能離開,必須在目標上空盤旋,使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標,這也使得激光照射飛機極易遭到攻擊,載機生存率降低。
發展現狀
激光製導炸彈與其他精確製導彈藥相比,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廉價,激光製導炸彈是最廉價的精確製導武器之一。從成本來看,雖然一枚激光製導炸彈是普通航彈的3~4倍,但是從效費比來看,反倒比常規航彈要高。以美國空軍為例,在二戰中,要摧毀一個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需要10000枚炸彈,而在越南戰爭期間,要用300枚,而現在,同種重量下,隻需要一枚激光製導炸彈便可完成任務。
另外,由於激光炸彈的出現減少了飛機出動的架次,停留在目標上空的時間縮短,這無形中又減少了被擊落的可能,從而大大節約了邊際成本。最後,激光製導炸彈一般都用常規航彈改裝而成,比如加裝製導組件,這使得激光製導炸彈的製造成本大為降低。現代戰爭耗費巨大,有人統計,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除少量“戰斧”導彈外,精確製導武器裏使用最頻繁的就是激光製導炸彈,相對於“戰斧”,激光製導炸彈的成本要低的多,這也許也是其大量被使用的原因。
目前美軍使用的“寶石路”係列炸彈幾乎參加過自越戰以來所有的作戰行動。曆次實戰證明了“寶石路”係列製導炸彈是一種費效比很高的武器,在“沙漠風暴”空襲發起時美軍投下的第一枚炸彈就是F-117A攜帶的GBU-27,並準確的摧毀了巴格達市中心的電話電報大樓;F-111F戰鬥轟炸機曾在一次行動中出動46架,每架攜帶4枚GBU-12,創下了摧毀132輛坦克及裝甲車的記錄。
“寶石路”激光製導炸彈是目前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精確製導炸彈係列,“寶石路”已經發展了Ⅰ、Ⅱ、Ⅲ三代,而且每代都有多種型號,如“寶石路”Ⅰ有GBU-10MB、GBU-11MB、GBU-12A/B,“寶石路”Ⅱ有GBU-10C/D/E/F/G/H/J、GBU-12D、GBU-16A/B,“寶石路”Ⅲ有GBU-22/B、GBU-24/B、GBU-24A/B、GBU-27/B、GBU-28MB等。各種型號在結構上基本相似,都是由Mk82、Mk83、Mk84或BLU-109、BLU-113等普通航空炸彈加裝製導裝置和穩定尾翼改造而成,且都采用半主動激光製導,因此具有較高的命中精度。鑒於美國在越戰中成功運用電射製導炸彈,位於莫斯科的GNPP局在1972年研製同類的武器係統,從它的尋的頭構形推測,其技術層次已超過美國在越戰中使用的激光製導炸彈。
KAB-500L是第一種俄製激光製導炸彈,整體外形與美製“寶石路”炸彈相似,其激光尋標套件能用來修改自由落體炸彈,但它沒有“寶石路”的彈體前、後大型穩定控製翼,運動路徑由尾翼的控製麵控製。之後俄羅斯在激光製導炸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電子光學製導,研製成功了KAB1500係列精確製導炸彈,具備了自主目標跟蹤能力。特別是KAB—1500L/Kr精確製導炸彈,重達1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