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寶石路激光製導炸彈(1 / 1)

美國寶石路激光製導炸彈

寶石路係列激光製導炸彈是美國於60年代中期,在MK80係列標準炸彈基礎上加裝激光製導係統和彈翼而發展成的一種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已經形成係列,並發展了三代,是美國空軍對地攻擊的重要力量。

性能特點

可在較遠的距離上投放。

命中精度高,極大地提高了有效載荷比。

可攻擊多種目標。

價格低廉,成本效益高於普通炸彈50倍。

需始終照射目標,照射人員、器材生存率低。

主要改型

寶石路Ⅰ。有3種型號(1967年裝備):GBU-10B、GBU-10A/B、GBU-12A/B。

寶石路Ⅱ。有7種型號(1975年研製,1977年生產):GBU10C/B、GBU-10D/B、GBU-12B/B、GBU-12C/B、GBU-16B、GBU-17B、MK13/18,射程增大,製導和控製均有改進。

寶石路Ⅲ。有4種型號(1980年研製,1983年生產):BGU-22/B、GBU-24B、BGU-27B、GBU-28,精度高,射程遠,低空遠距離打擊能力強。

作戰應用

越南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剛剛研製成功的Ⅱ型彈,共投擲25000餘顆,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衝突中,美國出動FB-111與艦載機一起使用激光製導炸彈襲擊了利比亞,摧毀了預定目標,附加損失較小。

海灣戰爭中,激光製導炸彈為美軍空對地攻擊的最重要武器,美軍共投擲9300餘顆,計6000多噸,命中率達85%以上,為癱瘓伊軍防空體係,殺傷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激光製導炸彈,其中鑽地型GBU-28在摧毀南堅固設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識別特征

采用兩組控製麵,第一組是位於彈體前部的舵麵,4片,尺寸較小,第二組是位於彈尾部的大麵積彈翼,4片,尺寸較大,用於滑翔增程。

彈頭前為導引頭,有環狀裝置,特征較明顯。

不同重量炸彈的彈體輪廓略有差異。

GBU-10

激光製導炸彈GBU-10擁有907千克彈頭,由一枚MK-84 907千克炸彈和附加的激光製導裝置構成。在“沙漠風暴”中,F-15E和F-111攜帶GBU-10/10I廣泛用於攻擊橋梁,C3I係統和碉堡。

GBU-10可以用於攻擊固定的硬軟目標和移動的硬目標,裝備美國空軍和海軍。

重量:1162千克。尺寸:長436厘米,彈頭直徑38厘米。作戰範圍:8海裏。圓周誤差:9米。數量:空軍10145枚,海軍1184枚。主要攜帶飛機:A-7、A-10、B-52、F-111、F-117、F-15E、F-16、F/A-18 C/D、A-6、F-14。

GBU-16

激光製導炸彈GBU-16擁有453千克通用彈頭。在“沙漠風暴”中,A-6E共投219枚GBU-16炸彈。主要打擊移動硬目標,固定硬目標和固定軟目標。裝備美國空軍和海軍。

GBU-16作戰範圍8海裏,圓誤差半徑9米,作戰平台有:A-6,A-10,F-14,F-15,F-16,F/A-18和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