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炮

激光炮是一種高能激光武器,利用強大的定向發射激光束直接毀傷目標或使之失效。而根據作戰用途,這種新型武器分為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激光武器兩大類。戰術激光武器戰術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作為能量,像常規武器那樣直接殺傷敵方人員、擊毀坦克、飛機等,打擊距離一般可達20公裏。這種武器的主要代表有激光槍和激光炮,它們能夠發出很強的激光束來打擊敵人。目前,國外已有一種紅寶石袖珍式激光槍,外形和大小與美國的派克鋼筆相當。但它能在距人幾米之外燒毀衣服、燒穿皮肉,且無聲響,在不知不覺中致人死命。

簡介

激光炮的威力特別大,稱得上是“炮中王”。它主要分折疊式激光炮,固定式激光炮和輕型激光炮三種類型。激光炮在一秒種內能發射1000發“光彈”,光彈就是威力無比的“強光束”。它靠遠警雷達測定敵方導彈或飛機飛行的方位、距離、高度、速度等,經過電子計算機迅速處理後,準確無誤地命中目標。如果敵方同時發射多個真假導彈,激光炮有本事在短時間內把所有來犯的導彈全都摧毀。利用激光的特性還可以製成武器。低能激光武器如激光槍,重量輕,體積小,可由步兵手持作戰,1500米的距離外使用也能燒瞎敵人眼睛,燒焦皮膚,使衣服、樹木、房屋起火。高能激光武器是激光炮。它能摧毀敵方的導彈,如25倍音速動作靈活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1975年原蘇聯用激光武器擊毀了兩顆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

曆史沿革

研製成功

美國研製成功的眼鏡蛇激光槍,於9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曾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使用。

美國軍火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為美陸軍研製的戰術高能激光器。首次擊落迫擊炮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進行的實彈打靶中,這種激光炮不但擊落了單發迫擊炮彈,而且還摧毀了齊射的迫擊炮彈。試驗表明,激光炮可以用於戰場打擊多種常見目標,這樣,激光武器也從最初主要設想用於反製衛星、導彈和飛機這類昂貴目標,擴大到對一切戰場工具的打擊。

發展焦點

當外界普遍以為中國把武器發展的焦點集中在巡航導彈、海基導彈及先進戰機、艦艇之時,中國軍方一種足以和美國水平匹敵的尖端武器:激光炮(亦稱“死光炮”),也在悄悄地研製中,並名列“九九八國家安全係統工程”榜上。

有消息稱,中國軍方同時進行把激光炮列入其戰區導彈防禦係統計劃,抗衡美國的TMD係統。中國海軍今年六月初和去年八月,兩次在青藏高原區域測試激光炮,攔截低空飛行導彈。如果這套激光武器能成功搬到軍艦作戰,中國海軍艦艇目前防空、反導彈能力低下的現狀將不複存在。

用激光炮對付高速飛行的目標,最關鍵的技術是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早在七十年代,中國國產的激光武器已經克服激光功率難關,當中國專家在加拿大表示能利用激光光束激發原子核釋放中子時,已經令美、加兩國的軍事專家十分吃驚。一九九六年,中國新一代超強激光裝置在上海光學機械研究所研製成功,中國的強激光技術又上新台階。如今“九九八國家安全係統工程”全力研究把激光炮配置在船艦上,顯示在精確定位方麵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巡航導彈的精確度提高。

基本原理

隻有用超導技術,造出超導儲能器,儲存超強度的電流,才能產生高強度激光。這種激光能摧毀敵方的衛星或導彈。

激光炮,電磁炮,電磁彈射器的儲能裝置:飛輪電池美國在90年代研製的飛輪電池一麵世就以其能量密度高、體積小、質量輕、充電快、壽命長、無任何廢氣、廢料等特點而引起專家的關注。先進的飛輪電池其比能量可達150萬瓦/千克(鎳基電池的2~3倍),比功率為5000~10000瓦/千克遠遠高於一般化學蓄電池和內燃機功率(先進化學蓄電池為200~400瓦/千克,內燃機為600~800瓦/千克),其快速充電過程可在幾十分鍾內完成而且能量能長時間儲存。

飛輪電池實際上是一種機電能量轉換和儲存裝置。充電時,飛輪中的電機以電動機的形式運行,在外電源的驅動下,帶動飛輪旋轉,達到極高的轉速,從而完成電能:機械能的儲能過程。放電時,飛輪中的電機以發電狀態運行,對外輸出電能,完成機械能:電能轉換的釋放過程。因此它不會像內燃機產生排氣汙染,同時也沒有化學反應過程,不會引起腐蝕,也無廢料的回收過程,確實是一種應用前景廣闊的新型清潔動力電池。

分類

陸基激光炮

美國為檢驗激光武器打導彈的效果,曾於1978年用戰術激光炮成功地擊落一枚“陶”式反坦克導彈;1979年又用海軍建造的22兆瓦的中紅外化學激光器成功地將一枚“大力神”洲際導彈的助推器擊毀;1983年用裝在空中加油機上的400千瓦的二氧化碳激光武器擊落5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不過,在最近幾年成功的靶場試驗中,唱主角的是陸軍。在白沙導彈靶場進行的實彈打靶是美國陸軍機動戰術高能激光器,MTHEL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美陸軍航空、航天和導彈防禦計劃執行辦公室下屬的近程防空計劃辦公室負責。這個機動型係統是由最初的戰術高能激光器計劃演變來的,該計劃是由美國和以色列共同參與的始於1996年的先期概念技術演示計劃。目前,主要由美國諾·格公司承擔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