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吐蕃國,就很值得思索一番了。
因為當年盛極一時的吐蕃王國,早已分崩離析兩百多年,此時那裏仍是一片混亂,呈現地方割據的態勢。
武植又派了人打聽一番,果然得知了如今前來請求稱藩納貢的使者,其實就是吐蕃中的一個叫“六穀部”的割據實力而已,根本不能代表吐蕃國。
若是武植答應了這個六穀部使者的請求,待他返回吐蕃後定會大肆宣揚一番,到時那裏的其他割據勢力恐怕就會認為六穀部已得梁國支持。
這六穀部似乎實力本就比較強,若是武植再壯其聲勢,說不定就能有機會將吐蕃各部給統一了。
統一的吐蕃自然不是武植希望見到的。
當年吐蕃國最為強盛之時,正執唐朝安史之亂爆發,此國不僅不思曆代唐皇與之聯姻的恩情,反而多次率兵攻入關中,洗劫了那時最為繁華的長安城……
若是沒有吐蕃國屢屢為禍,唐朝的國祚說不定還能延續久一點。
更何況,武植還想著待有一天平定了西夏和金國後,再出兵將吐蕃納入大梁國的版圖呢!
故而對於這六穀部來使的稱藩請求,武植並沒有同意,隻是同意可以封其首領為四品地方官員。
那個使者本以為武植原是草寇出身,定不懂千裏之外的吐蕃國情,能夠很好的糊弄過去,誰知卻得了如此結果,心中一時鬱悶之極,最後也隻得悻悻而返。
當處理了這兩件外交上的事情後,韓世忠已領著十萬精兵來到了真定府地界,與金軍交上了手。
那時金軍正攻打真定府到了最緊要的關頭,韓世忠抵達後當機立斷,立即毫不猶豫的揮兵殺入了戰場,將金軍殺得敗退,暫時解了真定府之圍。
不過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這之後金軍卻再沒發起進攻。
之前那一戰雖是梁軍大勝,不過金軍其實也隻折損了數千人而已,根本不至於傷筋動骨。
原本韓世忠與關勝等人商議,先對這大舉來犯的金軍采取守勢,等到他們軍隊出現疲勢的時候,再發起反攻,說不定能一舉攻入燕雲之地。
金軍如此按軍不動,反而讓梁軍感到有些犯難了。
韓世忠、關勝於是先加派遊騎打探消息,查看金軍是否在暗中耍什麼手段。
韓世忠看著天下坤輿圖,隱隱感到此次金軍大舉來犯,似是別有陰謀。
不過他有心想:“我河北大軍總共有十數萬,兵強馬壯、錢糧充裕,任他有什麼陰謀也是枉然,除非……”
想到這裏時,韓世忠將目光從河北地區移開,落在了太原城上。
他如今唯一感到有些擔心的,便是金兵故意在河北發起猛攻,實則有另外調集軍隊攻打別處。
如今梁國最精銳的十萬兵馬已被調集到河北,若是別處又再告急,雖然朝廷還有兵馬可以增援,但精銳程度肯定有所不及,到時或許會給金軍以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