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68 312 - - 380 373 - 373 7 9 -2
小計 192 813 - 12 1017 998 - 998 - - -
遞速% 11.2 6.7 - - 7.5 8.5 - 8.5 - - -
1991 65 309 - 7 381 383 - 383 -2 1 -3
1992 82 263 - -2 343 348 - 348 -5 1 -6
1993 23 398 - -5 416 416 - 416 - - -
1994 74 534 - - 608 608 - 608 - - -
1995 175 345 - - 520 592 - 592 -72 - -72
小計 419 1849 - - 2268 2347 - 2347 - - -
遞速% 16.9 2.1 - - 6.5 9.7 - 9.7 - - -
1996 413 342 - -72 683 713 - 713 -30 - -30
1997 588 442 - -30 1000 993 - 993 7 - 7
1998 769 668 - 7 1444 1444 - 1444 - - -
1999 805 958 - - 1763 1756 - 1756 7 - 7
2000 598 1169 - 7 1774 1579 366 1945 -171 - -171
小計 3173 3579 - -88 6664 6485 366 6851 - - -
遞速% 32.8 25.5 - - 27.8 21.7 - 26.9 - - -
2001 687 880 - -171 1396 1274 280 1553 -157 - -157
2002 536 1125 - -157 1504 1374 287 1661 -157 - -157
2003 591 1302 - -157 1736 1526 345 1871 -135 - -135
2004 646 1647 - -135 2158 1844 406 2250 -92 45 -137
2005 646 2026 - -92 2580 2275 426 2701 -121 - -121
小計 3106 6980 - -712 9374 8293 1744 10036 - - -
遞速% 1.6 11.6 - - 7.8 7.6 3.1 6.8 - - -
2006 558 2297 - -121 2734 2427 406 2833 -99 - -99
(四)鄉級財政工資拖欠情況
從1999年開始,鄉級財政陸續出現了拖欠工資的情況,到2001年底,累計拖欠職工工資441.3萬元,分年度:1999年拖欠172.3萬元, 2000年拖欠261萬元,2001年拖欠8萬元;分部門:政府機關105.9萬元,中學107.1萬元,學區195.9萬元,衛生院32.4萬元。
鄉鎮(街道)拖欠工資情況彙總表
單位:萬元
鄉鎮名稱 金額 其中:
政 府 中 學 學 區 衛生院
水泉鎮 109.6 13.0 36.4 53.9 6.3
寶積鄉 113.2 28.3 20.8 51.3 12.8
複興鄉 69.4 27.1 11.9 25 5.4
黃嶠鄉 18.5 4 13.2 1.3
種田鄉 13.0 3.5 5.1 3.9 0.5
王家山 34.7 9.6 7.5 15.3 2.3
共和鄉 74.9 16.4 21.4 33.3 3.8
紅會路 3.9 3.9
寶積路 4.1 4.1
合 計 441.3 105.9 107.1 195.9 32.4
五、鄉級財政供給的單位及供養人員
在建立鄉財政所以前,鄉鎮供給的單位主要是政府機關(包括鄉黨委、鄉經委)、衛生院及農村中小學由其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區衛生局、區教育局負責下撥。
1988年鄉財政所建立後,衛生院及農村中小學全部被納入鄉財政供給範圍,由區財政局核定基數撥付相關財政所執行。至此,鄉鎮財政供給人員工資及經費的單位主要有鄉鎮黨委、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鄉鎮衛生院、學區、中學(白銀市五中隨鄉鎮分設,先後納入水泉鄉和陡城鎮財政供給範圍)。1999年末,全區鄉級財政供養人員達1485自然人(含自收自支及臨時聘用人員)。
從2000年7月起,為改變鄉鎮拖欠教師工資的不利局麵,區政府決定將農村中小學經費上劃區財政統一管理;為適應農村醫療衛生改革, 從2005年1月起,又將鄉鎮衛生院經費上劃區財政統一管理。2006年末,全區鄉級財政供養人員因此減少到980自然人(含自收自支及臨時聘用人員)。
曆年鄉鎮、街道供養人員一覽表
單位:人
年 度 鄉鎮、街道辦總人數
合計 財政供養人數 自收自
支人員 臨時聘
用人員
小計 在職人員(標準工資) 離退休人員 非標準工資人員
1988 801 778 722 56 23
1989 812 783 727 56 29
1990 845 815 756 59 30
“七五”小計 2458 2376 2205 171 82
年均遞增% 2.7 2.4 2.3 2.6 14.2
1991 879 854 788 59 7 25
1992 912 887 821 59 7 25
1993 977 945 866 61 18 32
1994 1026 993 909 66 18 33
1995 1086 1049 954 72 23 37
“八五”小計 4880 4728 4338 317 73 152
年均遞增% 5.1 5.2 4.8 4.1 34.6 4.3
1996 1117 1093 1001 70 22 24
1997 1355 1315 1202 74 39 11 29
1998 1428 1375 1249 80 46 11 42
1999 1485 1415 1284 82 49 25 45
2000 1361 1305 1185 77 43 10 46
“九五”小計 6746 6503 5921 383 199 57 186
年均遞增% 4.6 4.5 4.4 1.4 13.3 - 4.5
2001 785 725 659 50 16 14 46
2002 791 724 666 51 7 21 46
2003 1004 931 700 59 172 24 49
2004 1041 964 713 66 185 26 51
2005 931 843 574 53 216 29 59
“十五”小計 4552 4187 3312 279 596 114 251
年均遞增% -7.3 -8.4 -13.5 -7.2 38.1 23.7 5.1
2006 980 893 637 55 201 26 61
六、鄉級財務“零戶統管”
鄉級財務零戶統管是指將鄉鎮政府所屬的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部門(單位)、經濟組織的會計核算工作,全部納入鄉鎮財政所的工作範圍,並撤銷該部門開設的一切銀行賬戶。對經濟組織和具有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根據情況可試行會計代理製,即會計核算由鄉級財政代理。
實行零戶統管後,原則上用款單位不保留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工作需要應獨立核算的,可設置報賬員,報賬員向財政所和本單位雙向負責,負責部門的財務工作及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
通過“零戶”改革,使財力支配主體與會計核算適當分離,有利於財政資源的安全保障,有利於政務公開,有利於核算質量和支出效益的提高,有利於加強鄉級財政管理和監督,提高理財水平和運行質量,緩解鄉級財政困難,有利於發揮鄉級政府在地方經濟中的宏觀調控作用。
為此,區委、區政府決定,從2002年起在全區鄉鎮、街道辦統一推行鄉級財務“零戶統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