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前,子共記吾辭,受天道文比久,豈得其大部界分盡邪?吾道有幾部,以何為極,以何為大究竟哉?”“文中有道,六極六竟,愚生今說,不知以何為六極六竟。”“咄!子其愚不開,又學實自若,未大精也,故不知道之所到至也。”“有過負於天師,其責必不可複除,不嫌也。”
“真人自責,何一重也?”“愚生聞: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敬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尚有餘責於地下,名為三行不順善之子也。常以月盡朔旦,見對於天主正理陰陽、是尊卑之神吏,魂魄為之愁,至滅乃已。故自知不精,有過於師不除也。”
“善哉善哉!子於何受此辭語乎?”“受之於先師也。又愚生瞥睹天師說,受天師之法,見青牛,乃見天象,天地乃是四時五行之父母也,四時五行不盡力供養天地所欲生,為不孝之子,其歲少善物,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養天地所為,名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罰者,其國常亂危而毀也。
萬物者,隨四時五行而衰興,而生長自養,是其弟子也。不能盡力隨其時氣而生長實老,終為不順之弟子。其年物傷,人反共罪過其時氣不和,為時氣得重過。民者,聖人賢者之弟子也。今下愚弟子妄盜強說,反使聖人賢者有過,名為共亂逆天道,其罪至重,不可赦除,故愚生過不除也。
風雨者,乃是天地之忠臣也。受天命而共行氣與澤,不調均,使天下不平。比若人之受命為帝王之臣,背上向下,用心意不調均,眾臣共為不忠信,而共欺其上,使天下多變諍,國治為之危亂。
比三事者:子不孝,弟子不順,臣不忠,罪皆不與於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惡之,以為大事,以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為最惡下行也。”
“噫!真人久懷智而反詐愚,使吾妄說,說得過於天地也。吾之所說,不若子今且所言深遠也。”“愚生意適達於是,今不能複有所言也。”“大謙,然亦不失之也。下而不謙,其過亦重。”“唯唯,不敢不敢也。是故愚生為弟子,不能明理師道之部界,自知過重,故說天象,以是自責也。”
“善哉!子之言也,吾亦無以複加之也。今以子說況之,子已自知也,書之部界矣。”“實不及之也。”“然,子真不及之,為子具分別解之,使相次各有部界,萬世不可複忘也。今真人言,人三行不順修善,言魂魄見對,極巧也。於何受是說哉?”“比若天師會事先師,自言為上古真人戒。愚生以此言,又見天師書文中言,故重知之也。愚生問,上古真人時,不知屈折有所疑。”“然上古真人言是也,吾無以加之也。”
“今願及天師,問其是意。”“行明聽,然所以月盡歲盡見對,非獨生時不孝、不順、不忠、大逆惡人魂神也,天地神皆然。天以十五日為一小界,故月到十五日而折小還也,以一月為中部,以一歲為大部。天地之間諸神精,當共助天共生養長是萬二千物,故諸神精悉皆得祿食也,比若群臣賢者,共助帝王養長凡民萬物,皆得祿食也。故隨天為法,常以月十五日而小上對,一月而中上對,一歲而大對,故有大功者賜遷舉之,其無功者退去之,或擊治。
此亂治者,專邪惡之神也,邪惡之神行與是,故生時不善之人魂魄,俱行對,善人魂魄不肯為其使也,是故逆不孝、不順、不忠之人為其使,共亂天儀,汙天治,故其惡神見收治,故並收治其客,比若反逆惡臣為無狀,乃罪及其客也,此之謂之也。”
凡有六屬一大集。夫守一者,以類相從,古今守一,其文大同,大賢見吾文,守行之不解,策之得其要意,如學可為孝子,中學可為忠臣,終老學之,不中止不懈,皆可得度世。尚有餘策也,行之不止,尚或乃洞於六方八極也。事萬已畢,何不有也。上乃可助有德帝君,共安天地,其恩乃下可及草木也,萬物擾擾之屬,莫不盡理也,天地為之歡喜,帝王為之長遊,但響琴瑟唱樂,而無複憂。子知之耶?”“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