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
從地緣上說,不隻是中國人食奶少,東亞很多民族也是很少食用奶製品的。奶被認為是人類女性喂養嬰兒的食物。
至於東亞人為什麼很少吃奶製品,專家們一直在苦苦尋求著答案。如果從文化傳播上找原因,印度的佛教在中國、日本與東南亞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印度和中亞人喜食奶製品的習慣在中國與東南亞卻都傳播失效了。即使住在雲南和中亞邊界的漢人(很多為祖先漢化了的蒙古人和西藏人)也隻是喜歡酸奶酪。奶製品的食用減少與印度宗教的衰落關係不大,因為東亞的緬甸和泰國都是信仰佛教的國家,卻沒有養成食奶製品的習慣。
有專家試圖從遺傳基因上找原因,認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亞洲的大部分人在6歲或者更大一些時便會停止產生乳糖酶,因而他們不易消化乳糖,會產生消化不良。但東亞成年人缺乏乳糖酶的說法並沒能阻止印度人和中亞人喜食奶製品,看來這個理由似乎也不能成立。
美國文化人類學者馬文-哈裏斯認為,文化習俗並不是飲食偏好與禁忌的萬能答案,真正的答案要到生態史與文化史的結合中去找。現代醫學生理學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食用奶和奶製品是有其生理條件的,那就是看他體內的乳糖酶是否充足。乳糖酶不充足的人可能不喜歡喝牛奶、吃奶油、黃油和其他奶類食物。但這隻是一種生理原因。比如,人類從奶食中最主要的是獲取鈣,北歐人則需要補充大量的鈣以彌補太陽光照的不足,防止軟骨病的發生。是奶食給了他們高大的骨骼、白皙的膚色與金黃的發色,但是淺膚色又容易患皮膚癌。這樣,北歐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乳糖酶充足的基因傳播帶,這便是文化因素反作用於生物遺傳因素的特例。
中國人長期以來很容易從深綠色多葉蔬菜和黃豆製品中攝取豐富的鈣,其氣候也提供了充足的日照條件(有利於吸收鈣)。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所以中國人乳糖酶的基因頻率就處於低水平。當然基因與飲食習慣不是不可以改變的,目前,中國人曆史上喝奶少的飲食習慣正在改變,大大提高了人民的體質。
牛奶是很好的食物。它的氨基酸組成和人體需求很近,被消化吸收率很高;還含有較多的鈣,一杯牛奶就能提供1/4人體每日所需的鈣。此外還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因為喝牛奶很方便,所以西方人把牛奶當做所有人的日常飲食,而不是像過去我們把它當做“營養品”,隻給老人、孩子或者病人喝。
不過,牛奶也並非像一些商家宣傳的那樣是“完美食品”。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每天喝適量的牛奶,是一種很好的飲食習慣,而對於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來說,也許是雪上加霜。此外,牛奶本身是一種過敏原,有人喝了會產生腹脹、嘔吐等症狀。牛奶含有大量的乳糖,有些亞洲人,由於體內缺乏乳糖酶,無法分解這些乳糖,所以會出現“乳糖不耐受”,會導致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在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方麵,豆漿基本上與牛奶一樣高效。豆漿的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不含有膽固醇,這有利於人的心血管健康。豆漿還含有礦物質和維生素、膳食纖維,不過與牛奶不盡相同。
具有“特色”的是,豆漿中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成分”,比如卵磷脂和異黃酮等。近年來科學家們曾進行了許多研究,異黃酮作為一種植物雌激素,它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症狀,甚至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另一些研究則認為它並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還有研究甚至顯示它對健康有不利影響。眾說紛紜,所以迄今為止並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
不過,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人們來說,食品的“無害”要比“有益”更為重要。在這個前提下,豆漿的“優質蛋白”和“降低膽固醇”使得它成為優質食品。據報道,在美國學術界、工業界、主管部門和多數消費者,傾向於認為用豆漿來代替牛奶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不過,絕大多數西方人很不喜歡豆味,尤其是豆製品在保存過程中有一些成分被氧化而產生的味道。所以,美國的豆漿有一個去除或者掩蓋豆味的製作步驟。此外,豆漿在保存過程中比牛奶容易發生聚集下沉,這給把豆漿製成像牛奶那樣的方便食品帶來了難度。保存難度高,加上人們對奶味的偏好和對豆味的排斥,造成了美國豆漿的價格大大高於牛奶。
對於中國人來說,豆味和保存都不是問題。中國人喜歡豆味的可能比喜歡奶味的還多。有些地區,比如北京人喝豆汁已成為一種偏愛,喝的就是那股怪味。中國老百姓更願意親自做豆漿,或者在早點攤上買,都是新鮮的,不需要保存。針對與牛奶相比,豆漿含鈣量低的劣勢,有些商家采取了直接往豆漿中補充鈣的做法。還要說明的是,豆製品也是一種過敏原,能導致一部分人過敏。
總的來說,牛奶和豆漿都是很好的食品,在補充蛋白質上同樣高效。牛奶的長處在於補鈣,短處是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和減肥;而豆漿正好相反。
老朽的養生之談是,早晨喝豆漿,睡前喝牛奶,倒也挺舒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