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山旅遊業未來發展模式(1 / 3)

提要本文在循環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探討目前唐山旅遊業發展過程中有悖於循環經濟理論的問題,提出適合唐山發展旅遊循環經濟的模式以及發展原則。

關鍵詞:唐山;旅遊循環經濟;模式

本文為唐山學院2009年科研立項課題(項目編號09005A)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一、循環經濟理論概述

循環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產品或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圖1)

旅遊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理論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旅遊發展模式,是合理地利用資源和降低環境的消耗,實現保護環境和最高利潤的結合。旅遊循環經濟最終要實現兩個“最小化”,即資源或能源投入最小化、廢氣物排放最小化,以及兩個“最大化”,即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大化、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從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唐山旅遊業概況

唐山旅遊業1995年開始起步,2007年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目前,唐山已經形成了四個旅遊功能區和五大特色旅遊線路。四個旅遊功能區是指:(1)北部長城沿線觀光和度假旅遊區;(2)海濱海島度假旅遊區;(3)市中心文化科普旅遊功能區;(4)中部周末休閑旅遊區。五大特色旅遊線路是指:(1)以李大釗紀念館、潘家峪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旅遊;(2)以樂亭三島、唐海濕地為主要內容的濱海“藍”色旅遊;(3)以潘家口、古長城、鷲峰山為主要內容的“綠”色旅遊;(4)以清東陵、工業項目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旅遊;(5)以曹妃甸工業區、南堡油田為主要內容的“新”品旅遊。唐山市委八屆三次全會提出把唐山建成“文化名城、經濟強城、宜居靚城、濱海新城”,把旅遊業列入唐山市七大主導產業之一,旅遊業的發展前景將會十分廣闊。

三、唐山有悖於旅遊循環經濟問題

1、旅遊資源的粗放型開發和利用。由於個別縣市對旅遊資源開發的盲目,旅遊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等,造成了有些旅遊景點景區的設施和環境超負荷運轉;在部分景點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重開發輕保護,植被破壞,個別旅遊資源的壽命相對縮短。

2、對傳統文化資源缺乏保護性開發。唐山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不食周粟”、“老馬識途”、戚繼光“改鬥”等典故都發生在這裏。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枝花”,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2006年6月2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山市申報的唐山皮影、唐山評劇、樂亭大鼓榜上有名,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目前這些珍貴的旅遊資源絕大多數都是政府出資進行保護,沒有作為旅遊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或者說沒有成為旅遊資源。

3、清潔能源利用率偏低。唐山很多地方都有豐富的地熱能和太陽能等,比如豐南、遷安和遵化的地熱資源豐富,在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沒有考慮這些清潔能源的綜合利用,也沒有在基礎建設中使用節能設施。

4、旅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排放物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旅遊業雖然稱為是“無煙工業”,但並非“無汙染工業”。唐山市旅遊活動產生的排放物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麵:(1)部分賓館飯店仍在使用的一次性物品,這本身就不符合循環經濟“再利用”的要求,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由此帶來的汙染也日益嚴重;(2)某些旅遊區環境保護設施不配套致使景區工作人員和遊客的衣、食、住、行等產生的汙水、糞便等,不經處理而直接排放,使水質惡化,富營養化現象使水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影響;(3)有些自然景區遊客遺留物造成汙染,尤其是塑料袋和食品包裝袋等;(4)多數“農家樂”都地處比較偏遠的山區,衛生條件和垃圾處理條件都不是很完善,大量的生活垃圾給生態環境帶來潛在的危機。(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