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管理創新研究]

管理創新:提升甘肅高校競爭力的關鍵

陳保平 羅 雲

一、管理創新的含義

盡管管理和創新是我國現代社會生活中最常用的兩個術語,大家都耳熱能洋。把二者連用也並非筆者的首創,但為了保證在同一語境下語義統一,免生歧義,仍有必要對它們的內涵做出界定。

“管”的本義是我國古代的鎖鉬《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說:“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後引申為管轄、管製之意。“理”本意是治玉。《韓非子·和氏》中說:“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引申為整治或處理。“管”“理”二字連用,即表示在權力的範圍內,對事物的管束和處理過程。

創新是創造和革新這兩個詞的合稱。所渭創造,就是指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發展。所謂革新,是指革除舊的,創造新的。兩者合起來就是指要淘汰舊的東丙,創造並使用新的東丙,從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把管理和創新連接起來作為合成詞使用,其意思就是指在管理過程中隻有不斷淘汰舊的,並創造使用新的管理思想、製度、方法、手段等,才能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從而推動事物持續向前發展。管理創新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首創性:管理創新不是對前人或他人的模仿再造,而是包含過去所沒有的新的因素和成分。

2.變革性:管理創新不八是對舊的管理活動的改進和完善,更是對舊的管理活動的否定和揚棄。

3.先進性:管理創新符合管理活動發展的規律,能夠代表現代管理發展的方向。

4.科學性:管理創新不是主觀的猜想和臆斷,而是科學研究的成果。

5.有效性:管理創新能帶來明顯的效果以及效益。

管理創新,從內容上來看,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的創新、管理目標的創新、管理方法的創新、管理手段的創新、管理組織的創新、管理製度的創新和管理環境的創新等幾個方麵。從類型上看,按照不同的標準,管理創新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如根據創新的範圍,可分為局部創新和繁體創新;根據創新與環境的關係,可分為消極型創新和積極型創新;根拋創新的發生過程,可分為自下而上的創新和自上而下的創新等。

過去,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高等學校按汁劃模式辦學,從招生到專業課程的設置,從師資聘任到學生畢業分配,學校的一切辦學行為部必須按上級的行政命令和紅頭文件執行,高等學校實質上僅僅是上級行政機關的附庸,毫無辦學自主權,當然也就不需要什麼管理創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經濟體製由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對高等學校管理創新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特別是現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高等學校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已經明確地寫進了《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必須依法辦學,自主管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的管理創新能力怎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決定了一個學校的競爭力,甚至決定了一個學校的生命。因此,任何一所學校,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裏贏得主動,就必須把提高自己的管理創新能力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管理創新不足是製約甘肅高校競爭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甘肅省地處我國丙北地區,黃河上遊,是祖國內陸腹地聯結大兩北的樞紐。東接寧夏,陝西,南鄰四川,丙連青海、新疆,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地形狹長,地勢兩北高而東南低。處於黃十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彙地區,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全省麵積約39萬多千方公裏,人口2600多萬,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區。

1.近年來,甘肅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

由於境內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較差,地廣人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文化教育相對落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丙部大開發”政策以來,伴隨著高等學校的“大擴招”。甘肅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效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1)學校數量有所增加。如1999年以前,甘肅省八有普通高校17所,其中本科院校10所,專科院校7所;到2003年9月,普通高等學校已增加到29所,其中本科院校增加到13所,高職高專院校增加到16所。

(2)校均學生規模有所擴大。1998年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校均學生規模約為3177人,2003年增加到6433人。

(3)生師比例有了較大提高。1999年甘肅省普通本、專科院校生師比為12.77:1,2002年增加到21:1,最高的達到33:1。

(4)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小斷提升。1999年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中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4個,博十學位授權學科點51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8個,傾十學位授權學科點257個,到2003年,博十學位授予單位、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碩十學位授權學科點則分別增加到7個、76個、9個、352個。

2.甘肅高校競爭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於管理創新不足

與中西部一些發展較快的省巾高校相比,甘肅高校的競爭力顯得嚴重不足。在中國網大近幾年開展的每年一度的大學排行榜上,甘肅所有高校中隻有一所榜上有名,且名次不斷下降;甘肅高校對優秀生源和高學曆、高水平的師資吸引力不強。如每年高校招生時,甘肅高校很難錄取到各省巾高考成績前20名的考生。從師資上看,截止到2000年,甘肅所有高校的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十學位的隻有303人,2003年甘肅高校專任教師中兩院院士僅有6人;甘肅高校吸納社會資金和爭取科研經費的能力不足;甘肅高校承接重大科研項日的能力和服務社會的水平有限。

當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地域、生態、環境方麵的,有經費投入方麵的,也有人文社會文化條件方麵的,但筆者以為,所有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創新不足。這種管理上的創新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管理思想落後。擺脫不了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等、靠、要思想嚴重,市場觀念、競爭意識不強,缺少以人為本、自主辦學的先進理念。

(2)管理目標保守。以得過且過、漸進發展為標準,以“慢慢來”為借口,沒有趕超的思想和跨越式發展的意識。

(3)管理方法簡單。以生硬僵化的行政管理方法和鬆散拖拉的假學術管理方法來代替科學的院校管理,不注重管理的效果和效益。

(4)管理手段陳舊。仍以召集會議、印發文件、走走看看為主,現代化、信息化的管理丁段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5)管理組織單一。簡單套用黨政機關和傳統大學的組織建製,不考慮當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新特點。

(6)管理製度缺失。管理製度缺失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管理製度不健全,二是管理製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形同虛設。

(7)管理環境低劣。管理環境低劣的表現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文化教育落後,自然生態環境不佳,管理體製僵化,信息閉塞,人們思想觀念保守。

3.甘肅省高校管理創新不足產生的不良後果

由於管理創新不足,致使甘肅省高校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常常思路不開闊,方法不靈活,措施不得力,產生了很多不良後果。

(1)沒有抓住“高校合並”打造品牌名校的機遇,使甘肅高校缺少品牌,原有的名牌學校聲譽也不斷下降。如蘭州大學,作為甘肅省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原有基礎很不錯,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在全國享有較高的聲望,但由於在20世紀90年代沒有抓住調整、合並的機會,致使學校的綜合實力和學術聲譽銳減,在中國網大進行的每年一度的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上,2002年排名第39位,今年排在第41位。

(2)人才引進乏力,高水平人才流失嚴重。據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教授講,僅僅依靠蘭州大學近多年流失的人才,就完全可以辦一所較高水平的大學。河西學院院長石玉亭教授也說過,依靠河兩學院近些年流失的師資就可以再辦一所河西學院。

(3)辦學形式單一,籌措辦學資源的措施不得力,辦學條件不堪重負。由於近幾年招生規模的擴大,甘肅高校的投入趕不上在校生增加的速度,使原來就存在的辦學條件差的問題進一步突出。按照教育部正在研究製定的新高校辦學條件標準計算,全省高校教學儀器缺額4.4億元,圖書缺額98萬冊,教學實驗用房缺額75萬平方米。特別是高校占地麵積普遍較小,有的學校已不得不在校外租用校舍。

(4)科學研究能力提升緩慢,少數高校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不少學校存在著大麵積的補考和重修現象,個別學校甚至規定,隻要學生每學期的補考門數小超過5門,就不對其進行學籍處理。

(5)個別學校由於管理體製混亂,導致各類事故發生頻繁。

三、管理創新是提升甘肅高校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要改變上述狀況,單純依靠政府增加投入是不行的,或僅僅消極地等待環境的改善也是不負責任的。一方麵,根據我國和甘肅省的經濟發展現狀,短時間內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速度不會有過快的增長,因而政府對高校的投入也不會有較大的增長。各高校向銀行的貸款也己基本上接近極限,因此學校的經濟狀況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好轉;另一方麵,根據“西部大開發”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甘肅省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文化環境在短時期內也不會有較大的改善,因而,甘肅高校要想依靠“大氣候”的改善來增加對優秀生源和師資的吸引力還為時尚遠。所以筆者認為,發揮後發優勢,依靠管理創新是甘肅高校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水平。同樣的環境,能不能吸引來人才,主要靠管理;同樣的投入,能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主要看管理;同樣的條件,能不能辦得比別人要好,也要看管理。如劍橋大學是英國的一所老牌大學,受英國循規蹈矩固守傳統的影響,學術聲譽曾一度下降。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學校及時調整自己的辦學理念,把科研的重點目標鎖定在重大高新技術研究方麵,同時注重產業化和科技成果轉化丁作,創辦了劍橋科技園,實現了世界知名的“劍橋飛躍”,學校自身也實現了新的跨越,走出了一條與偏重於純學術研究的牛津大學不同的辦學道路。而沃裏克大學1965午建校,建校伊始,學校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樣,走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大學發展之路,將企業家精神熔鑄於辦學思路中,提出建立與丁商界聯係密切的“產學研合作大學”。20世紀80年代初期,針對英國政府削減高等教育經費的計劃,學校審時度勢,通過製定在全校範圍內實行自負盈虧的創收政策,及時引導學校更好地為企業和社會服務,創辦學科公司,擴大經費來源,使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良性循環,同時這樣一種辦學理念也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創新思維,推動了學科專業設置的調整和學術水平的提高,使學校在英國這樣一個非常講究等級和傳統的國家裏,經過短短30年的發展,就躋身於英國大學排行榜的前列。我國的華中科技大學建校於1953年,經過朱九思、黃樹槐、楊叔子、周濟等校長領導的幾代華中科技大學教職員工的努力,在不到50年的時間,就擠身於中國大學排行榜前5名。天水師範學院是2000年3月在原天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基礎上升格建成的。建院三年來,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感情留人;在學科專業建設上,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狠抓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格;在教學上,以教學為中心,積極探索先進的學分製教學管理模式;在內部管理體製上,大膽進行體製創新,積極推行學院製,使學院的各項事業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甘肅省各高校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不論什麼地方、何種類型的高等學校,隻要敢於堅持、並持續不斷進行管理創新,都可以走出一條超常規的發展道路,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那麼,究竟應該怎樣進行管理創新呢?

1.轉變思想觀念,實現管理思想的創新

在管理思想的創新上,要牢牢把握一個原則:以發展為主,在發展中提高;努力實現兩個轉變:從行政命令式管理向服務式管理轉變;從經驗式管理向研究式管理轉變;堅持三個為本:學校以學生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改革與創新以人為本;牢記四個守則:學術是根本,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育人是中心;把握五個為主:學校以教學為主,校長以決策為主,教師以科研為主,學生以學習為主,管理人員以服務為主。

2.科學規劃,實現管理目標的創新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校規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與隊伍建設規劃、校園規劃。

(1)發展戰略規劃。戰略是指重大的帶全局性的方略,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就是要在科學分析我國現代化建設大局、準確把握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關係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總體解決方案。戰略規劃的內容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思想、戰略舉措。製定戰略規劃的關鍵是要把握特色,因為特色就是戰鬥力,特色就是競爭力。

(2)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製定學科建設規劃要處理好基礎學科、應用學科與下程技術學科的關係。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表明,辦大學沒有理科辦不出水平,沒有文科辦不出氛圍,沒有工科辦不出效益。製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一定要注意形成合理的隊伍結構。一般來講,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首先要有一流的學術大師和學術帶頭人,他們是學術研究的將才和帥才,是這支隊伍的“領頭雁”;二要有一批傑出的學術骨幹,他們是學校的中堅力量;三要有強大精銳的後備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