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本書是作者在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2009年,作者承擔了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內容及基本要求研究(SDYY09054),該書也是這一研究項目的主要成果體現。

本書的寫作出版是想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一本指導性用書。自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設置以來,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就成為學科建設極為重要的內容。現在作為本科生公共政治理論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內容已比較確定和完善,其基本體係還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來架構。而適於研究生教學需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目前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培養目標要求等方麵尚處於新的探索建設過程中。研究生教學不能再重複本科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和水平,應該更為深入,更體現專業性研究的要求。當前諸多設有該學科研究生培養點的高校,也在為之進行建設性的探索,但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獲得較普遍認同的課程方案。本書正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教學培養的需要,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經驗,也廣泛借鑒其他高校富有成效的做法,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內容進行創新研究,以促進該課程教學的發展完善,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本書名之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在內容構建上的主要考慮是:第一,不再像本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內容體係那樣,盡可能全麵、係統地但也是簡明地作一般性原理的講述,而重在精、深上下工夫,抓住最能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及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各專題之間又有著內在的邏輯呼應,呈現一定的聯係性和體係性。第二,各專題內容要充分體現“基本原理”的本質要求,不為求“新、奇”而離開“基本原理”去談些偏狹的、細節的或邊緣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作為個別研究也是必要的有價值的,但不適於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需要)。第三,著力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最富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問題進行闡述,尤其是注重對某些在實踐中受到曲解或質疑的問題,努力以辯證的發展的眼光作出評析。

本書在寫作上致力於做到三方麵的聯係:一是聯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論述。經典著作是基本原理之源,脫離經典著作,基本原理就難以講準確、講透徹。二是聯係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進行論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教條,而是實踐的指南,認真分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對於理解基本原理的科學性、革命性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三是聯係當今時代和人類社會發展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論述,以期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價值及其所麵臨的挑戰,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成果也浩若星河。本書隻是作者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些許見解和體會,雖不會有什麼嚴重謬誤,但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是不可避免的,誠請相關專家學者批評指正。在寫作過程中,也參閱了大量相關研究成果,受到諸多研究者觀點的啟發;由於參閱文獻太多,在此難以逐一列出,敬請有關專家學者諒解,同時也表達我對這些專家學者的誠摯謝意!

李愛華 記於泉城

201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