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淺談承諾(1 / 2)

筆者曾經意識到,即便年逾花甲,自己也同樣難改好問的學生本能,而絕非做教師的材料。就此,筆者曾對自己做出過如下釋懷的解釋。即,那是因為年輕時自己有緣得到心儀的最優秀教師的知遇之恩,並度過了一個幸福的青年時代的緣故。因為有此種意識潛藏於心,故而在國內,筆者從不曾有過正式執掌教鞭的經曆。但是,卻也偶爾能夠得到在大學暢抒己見的機會。於是,便要求我必須站在教師的角度上回答問題,亦即受命向大家講述一下具體的生活方式。筆者自知,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在作答的同時大都是付之一笑借以敷衍過關。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筆者當時的心中亦存有某種焦躁之感,曾極力想使自己的發言內容充實而並非空洞之談。

1997年歲末之際,筆者曾在廣島的大學裏同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展開過一場辯論。這十年來,在筆者的讀書生涯中起到主導作用的便是猶太神秘主義學者蓋爾肖姆·肖雷姆。不僅如此,因為自己對猶太民族所遭遇到的苦難和戰勝苦難的曆史懷有敬意,所以,能夠得到與佩雷斯對談的機會,這對筆者來說的確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說來倒也不覺得與上述事情有什麼矛盾——筆者曾和以瓊塔·戈拉為首的海外知識分子們一起在一份旨在拯救一名記者的聲明上簽署過自己的名字。這名記者因為揭露了以色列的核武器問題,一直被關押在以色列的監獄裏。

在辯論會的前半場,就上述問題,筆者也曾在無奈的情況下與佩雷斯發生過衝突。而在會議接近尾聲時,自己則提出了下述要求,希望能讓筆者把筆者的剩餘時間交給佩雷斯,自己則去當一名聽眾。然而,學生提問的矛頭卻一直指向著我,令筆者不得不再次闡述己見。

“您想對當今的年輕人說點什麼呢?”

我衝口回答道,“信守承諾!”

因為筆者自己剛剛違背了自己的承諾,所以便在心底裏期待著上述話語能夠引來學生們的轟笑聲。自己無法以一個信心十足的教師身份登上講壇這一弱點,按理說立刻就會被大家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筆者也自知,自己絕非隻是單純地說上了一句笑談。

應該信守承諾!如果除了爽約以外便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那就應該懷著痛苦的心情自食其言。但是,卻也還有比這更為理想的選擇,那就是在痛苦中信守承諾。

涵義一如字麵所示,故而未加贅述。如今亦然。在此,謹寫下當時想要向學生們傾訴的自己的切身體驗。

當第一個孩子頭部長著碩大的畸形物降臨人世之際,自己還是一個大青年。基於當時的感受和行為方式,我寫下了《個人的體驗》這部小說。這篇作品曾在許多國家被翻譯出版。就在最近,還有兩個國家的報社和廣播電台的記者向我提出了下述問題——

“在日本,從法律角度上講是否允許對那些具有較大生理缺陷的孩子不做包括手術在內的治療,而聽任其自生自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