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河、洮、岷指古代的河州、洮州、岷州。河洮岷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門文史相融、史地結合、文理交叉、多學科滲透,基礎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新學科。要全麵、係統、長期、深入地開展河洮岷文化研究,有一些基本問題需要明確,如:河洮岷文化研究的地域範圍、河洮岷文化的特點、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研究意義、河洮岷文化學科體係及主要內容、河洮岷文化研究的方法等問題。
一、河洮岷文化研究的地域範圍
河洮岷文化研究的地域範圍應當包括現在的哪些地區?這是河洮岷文化研究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人把河洮岷直觀地理解為臨夏、臨潭、岷縣,將河洮岷文化研究看作是對臨夏、臨潭、岷縣地區的研究,或因河洮岷地區自明、清建衛設廳而將河洮岷文化研究界定為對河洮岷明、清曆史文化的研究,這些認識都有失偏頗。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研究,應對其研究地域作出曆史的、文化的、學術的界定。
曆史地看,河州、洮州、岷州,其治所、轄境和所屬,曆代都有變化,並不能等同於現在的臨夏、臨潭和岷縣,此處述其大略。
河州,自秦、漢以來,設縣、州,建郡、衛,有枹罕、河州之名稱。秦昭襄王28年(前279)滅罕羌侯,置枹罕縣,治今臨夏縣雙城,屬隴西郡。西漢前期,先後有大夏縣(治今廣河縣阿力麻土鄉古城村)、枹罕縣、白石縣(治今夏河縣麻當)、河關縣(治今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康吊村),轄地在黃河以南,洮河以西,小積石山以東,相當於今廣河縣、和政縣、臨夏縣、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部分地區。三國時地屬魏,初轄於秦州隴西郡,轄地包括整個河西地區。枹罕、大夏、白石、河關屬雍州隴西郡,今臨夏州黃河以北地域及湟水下遊一部屬涼州金城郡。西晉惠帝時屬晉興郡(治今青海民和縣)。十六國時,前涼張駿太元二十一年(344),張駿分涼州東部六郡地而置河州,統興晉(轄枹罕)、金城、武始(今臨洮縣境)、南安(今隴西縣東南)、永晉、大夏6郡,為河州建置之始。西秦末地入吐穀渾。北魏、西魏、北周均設河州。北魏河州轄金城、武始、洪和、臨洮4郡13縣;西魏河州轄枹罕(轄枹罕、龍支、大夏、鳳林4縣)、金城、武始、臨洮 4郡;北周河州轄枹罕、金城、武始3郡。隋開皇元年(581)分東境置蘭州,轄境縮小。隋煬帝大業三年 (607)改為枹罕郡,轄枹罕、大夏、龍支(今青海省民和縣地)、水池4縣。唐武德二年(619)複為河州,治今臨夏市,仍轄4縣。天寶元年(742)改為安鄉郡,轄枹罕、大夏、鳳林三縣,屬隴西道。乾元元年(758)複為河州。唐德宗寶應元年(762),為吐蕃所據,仍稱河州,設東道元帥府,成為吐蕃王朝在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當地吐蕃大首領聳昌廝均迎立讚普後人唃廝囉,為河湟唃廝囉政權中心。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宋軍進取河湟,六年(1073)占領其地,複置安鄉郡,屬秦鳳路。元至元六年(1269)改為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明洪武三年(1370)設河州衛管轄西番各族,先後轄歸德、鐵城、岷州、十八族、常陽、積石州、蒙古軍、滅乞軍、招藏軍、必裏、喃加巴、失保赤、川卜簇、洮州軍戶千戶所14千戶所;上寨、李家五族、七族、番客、化州等處、常家族、爪黎族7個百戶所;階文扶州、陽咓等處2個漢番軍民百戶所。成化九年(1473),禦史大夫馬文升以原劃45裏為河州政區。嘉靖五年(1526),人口驟減,知州張宗儒削為31裏,其政區東至狄道縣三渡水界180裏,西至歸德守禦所700裏,南至洮州衛界280裏,北至西寧衛界170裏。清代河州不設縣,雍正四年(1726)並衛入州,乾隆三年(1738)劃貴德歸西寧府,二十七年移河州同知駐循化營,五十七年循化劃歸西寧府。清前期河州政區,東至宏濟橋100裏交狄道州界,西至積石關120裏交西寧循化廳界,南至三渡水160裏交狄道州界,東南至當川鋪150裏交狄道州界,西南至蓮花山204裏交鞏昌府洮州廳界,東北至毛籠峽120裏交皋蘭縣界,西北至三川黃河沿150裏交西寧縣界。民國二年(1913)改為導河縣,1929年改為臨夏縣,1950年設臨夏市。[1]
洮州,春秋戰國時期為羌人(洮州羌)所據。晉惠帝元康五年(295)置洮陽縣。北周武成元年(559),明帝宇文毓遣大司馬賀蘭祥擊破吐穀渾,拔洮陽、洪和二城;保定元年(561)於吐穀渾洮陽城置州,治在美相縣(今甘肅臨潭縣西南70裏,即古洮陽城),為洮州建置之始。隋開皇三年(583)廢,隋大業三年(607)改為臨洮郡,轄縣十一,即:美相、臨潭、當夷、和政、臨洮、疊川、樂川、合川、歸政、洮源、洮陽,區域相當於今甘南州大部地區及臨夏州的康樂南部、定西地區的渭源西部、岷縣西北部分地區。唐武德二年(619)複為洮州。貞觀四年(630)移治洪和城(今臨潭縣新城),八年(634)複還故治洮陽城。開元十七年(729) 州廢,並入岷州,二十年(732)置臨州,二十七年(739)複名洮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臨洮郡,轄境與隋臨洮郡相當。廣德元年(763)以後地屬吐蕃,州廢,稱臨洮城。北宋大觀二年(1108)複置洮州,屬秦鳳路。金屬臨洮路。元複移治洪和城,屬宣政院轄地脫思麻路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改為洮州千戶所,屬河州衛;十二年(1379)升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治今臨潭縣新城,屬陝西都司,轄今臨潭、卓尼、迭部、瑪曲、碌曲及夏河縣阿木去乎、牙利吉、麥西、嘉門關、下巴溝。當時的疆域為東至西灣壕岷州界60裏,西至邊牆番界等地90裏,南至楊土司番界50裏,北至臨洮府狄道界140裏,楊土司所轄區域亦為洮州衛屬地。清乾隆十三年(1748)改為廳,屬鞏昌府,治今臨潭縣新城。清初,西固(今舟曲縣)所屬陽山、陰山、插崗、代巴4大部落藏族反清,清廷派楊土司征剿,平定後該地由楊土司管轄,成為48旗的組成部分,洮州轄區隨之擴大。清雍正六年(1728),將洮州之南岔寨劃給隴西。光緒元年(1875),將循化廳之美武八旗劃歸洮州廳。民國2年(1913)改洮州廳為臨潭縣。其後,隨著拉卜楞寺勢力的擴大,原屬洮州所轄之安錯(即阿木去乎,或稱上八溝)、博拉、美武、隆哇、紮油、阿拉、多拉、雙岔、西倉、郎木寺、嘉門關、作蓋、多河、下巴溝等地入於拉卜楞寺之勢力範圍。民國15年(1926),拉卜楞設治局成立,原屬洮州之的作蓋、美武、博拉、多爾合、嘉門關、下巴溝、阿木去乎7個部落等北部、西部地區,正式劃歸拉卜楞設治局(後改夏河縣)。民國21年(1932),於今康樂縣設洮西設治局,將原屬洮州之景古城及五湖灘、齊家寨、蓮麓之火燒屲、三聖廟劃歸康樂縣。民國26年(1937),洮州卓尼楊土司管轄的48旗和內12掌尕、外4掌尕之地,劃歸卓尼設治局(後改卓尼縣)。民國33年(1944),將臨潭縣所屬之臨近官堡的插花地劃歸會川縣。民國36年(1947)臨潭縣轄境麵積20420.09平方公裏。1952年臨潭縣移治舊城(今臨潭縣城關鎮)。1954年3月,碌曲行政委員會設立,將原屬洮州之西倉、雙岔、郎木寺等3大部落劃給碌曲。至此,古洮州轄境縮變為今臨潭縣。[2]
岷州,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31縣,其中臨洮(今岷縣)為秦國的最西屬縣。秦王政八年(前239),平王弟長安君叛後“遷其民於臨洮”。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國為36郡,岷縣地屬隴西郡。漢代仍置臨洮縣,屬隴西郡,為隴西南部都尉駐地。三國時屬魏國,為隴西郡臨洮縣。西晉統一後,臨洮縣屬秦州隴西郡。西魏大統四年(538)於宕昌羌地置南洮州,大統十年(544年)置岷州及同和郡,改臨洮縣為溢樂縣,為岷州建置之始。隋大業三年(607)州廢,置臨洮郡,領11縣,郡治在美相(今臨潭縣境內),溢樂改用臨洮舊名。隋恭帝義寧二年(即唐武德元年,618) 複為岷州,再改臨洮為溢樂,四年(621),為總管府,管岷、宕、洮、疊、旭5州。唐貞觀十二年(638),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42)改名和政郡;乾元元年(758)複為岷州,管溢樂、祐川、和政3縣。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後地入吐蕃,州廢。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複置,隸屬陝西秦鳳路,領祐川、大潭、長道三縣,州治在祐川(今岷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為金朝占領,改岷州為祐州,後廢。紹興九年(1139)另於長道縣白石鎮(今西和縣西南)置岷州;十二年(1142年),金宋議和,改名西和州。開禧二年(1206年),再度為金朝占領。元朝複置岷州,還治故址岷縣城,初屬鞏昌都總帥府;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劃歸宣政院轄地脫思麻路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置岷州千戶所;十一年(1378)七月置岷州衛,屬陝西都司,轄左、中、右軍民千戶所4,西固千戶所1,編民17裏,屯寨157寨;十五年(1382)四月,升岷州軍民指揮使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設洮岷(兵備)道,轄域擴及階、文、成、漳四州縣,洮、岷二衛,西固一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洮岷道兼轄隴右13州縣,又稱洮岷隴右道。雍正八年(1730年),洮、階、西、成、漳諸州、縣、所各有升屬,岷州遂成散州。民國2年(1913年),改岷州為岷縣。明、清兩代,岷州轄境比現在岷縣轄境(3500平方公裏)約大一倍以上,包括今岷縣、宕昌、會川、渭源、康樂、廣河、迭部、舟曲、漳縣、西和、禮縣、卓尼、臨潭的全部或部分地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