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禹的出生,還有另外說法。據《遁甲開山圖》等史料記載,鯀的妻子名叫女嬉,“得石子如珠,受而吞之,受孕,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禹出生時,其母剖腹而產,其地點在廣柔縣之石紐鄉(今四川理縣東北)。淮南人甚至認為六月六日是禹的生日,開展過一些紀念活動,後來則演變成水神的節日。
總之,不管鯀是被天帝殺死還是讓上司治罪,都是因為治水不利而丟了性命。
鯀死之後,洪水之害並未減緩,新上任的部落首領舜經過考察了解,遂把繼續治水的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大禹。為了協助禹做好這項宏大工程,舜還委派商族的氏族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夷族首領伯益等前來助陣,據說連共工氏族的後裔四嶽也參與此事,可見治水是項很緊迫的工作。
大禹是一位既有領導才幹又有實幹精神的首領。麵對濁浪滔天的洪水和遍地哀鳴的災民,他感到了肩頭責任的重大,決心繼承父親的遺誌,一定消除水患,拯救天下黎民。大禹先是認真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並吸取了其中的經驗,《國語·魯語》說禹“修鯀之功”,就是這個意思。在此基礎上,大禹一步一步地實施自己的治水方略:
確定正確方法,搞好全麵規劃
在大禹看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單純填堵,這種方法雖能奏效一時,但解決不了長遠問題,因為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堵住這麼大的洪水。於是大禹經過周密思考,確定了堙塞與疏導相結合的方式。後秦王嘉的《拾遺記》說“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這裏說的黃龍又叫應龍,生有強勁的翅膀和有力的尾巴,能幫助大禹勘察地形,用尾巴劃開地麵,引導洪水滾滾向前。玄龜,即當年幫助鯀治水的鴟龜,它能拖尾留痕,鯀曾沿痕築堤。大禹改為按痕挖溝,形成新的河流。青泥,即鯀從天帝那裏偷來的“息壤”,可以築成一道道堤壩。大禹采取這種堵、引結合的方法,一方麵順應了水的流動規律,一方麵靈活處理了水與土的相互關係,無疑是治水工作的正確策略。
治理大麵積的洪水不僅要有正確的方法,還應製定全麵規劃,否則不是顧此失彼,就是抓不住重點,仍是功不補患。為此,大禹實地勘察山川地形,作出重要標示,使治水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據《屍子輯本》載:“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麵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拾遺記》等古籍還說大禹一心一意治水,感動了一些神仙,人麵蛇身的伏羲送給大禹一支一尺二寸長的“玉簡”,使他拿來量度大地,平定水土;馬首龍身的汶川神幫助大禹推倒兩座大山,打開洪水排泄的通道。
以上雖是神話傳說,卻可以看出大禹一有“觀於河”的求實精神,二有“河圖”具體規劃,三有“玉簡”得力工具,四有幾位神仙的大力幫助,從而為他的治水工作鋪平了成功的道路。
抓好重點工程,解決治水難點
要把洪水引向遠處,免不了遇到大山高崗的攔截,大禹以無比的勇氣和魄力,畫像石上的大禹像劈山斬石,導引洪水,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頭一項重點工程是治理長江。江水必須通過三峽,而當時的三峽無水路可走。大禹揮起神斧劈山,山體不為所動;又命神牛用角去撬,結果撬彎了牛角,仍然不見寸功。後來,在天帝的提示下,大禹改用神鑿開山,很快鑿成了三峽。他怕山神生出草木,借以阻礙水路,又命火神燃起大火,燒碎了三峽石壁,至今寸草不生。
再就是疏理黃河。大禹先從青海積石山下動工,一路順利導水,到了龍門山與呂梁山相接之處,沒有了黃河的去路。大禹拿起神斧,把龍門山劈為兩半,河水呼嘯而出,至今留有龍門。最有名的是大禹開鑿三門峽的故事。黃河出龍門之後,行不上幾百裏,被一座砥柱山再次攔住去路,大禹躍馬山上,觀看山勢走向,然後奮力把山鑿成三門,河水分流,包山而過,至今山崖上尚有兩個明顯的圓坑,頗似馬蹄印痕,相傳是大禹神馬留下的足跡。
大禹治水,不僅開河導流,還要治山造田。經禹治理充填的名山有南山和梁山等,如《詩經·小雅·信南山》載:“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大雅·韓奕》也說:“奕奕梁山,維禹甸之。”在《淮南子·地形篇》中,把大禹改造自然的功績說得更是突出:“凡鴻水淵藪,自三仞以上,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大禹以堙塞與疏導相結合的方式,抓住重點,帶動全麵,在消除巨大水患的同時還改造了自然麵貌,這種整、治互補,造福人類的思想,至今值得效仿。
忘我奮鬥不息,豐功偉績永存
大禹治水的故事多是神話傳說,顯然使人難信。之所以編造這些神話,就是要把大禹當神看待。在許多人看來,處於遠古時代,要治服那麼大的洪水,沒有神仙般的力量,簡直不可想象。當然,所謂神仙並不存在,大禹能夠治好洪水,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難,付出多麼大的犧牲!據《莊子·天下篇》載:“禹親自操槁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屍子》也說大禹由於長年工作在野外,四處奔波,以至“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而且“步不相過”。這就是說,大禹的腿肚子磨光了汗毛,腳指甲也掉了,手累得變了形,且得了半身不遂(偏枯)疾病,走起路來十分困難,以致後腳向前跨不過前腳。他就是邁著這種艱難的“禹步”,走遍了山山水水,踏平了無數艱難險阻,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至今在各地還有“禹王台”、“禹跡溪”、“禹王廟”、“禹王亭”等地名和古跡名,這也說明大禹的活動範圍十分廣泛。《史記·河渠書》還說大禹治水,起早貪黑,含辛茹苦,對於時間抓得很緊。他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左手拿準繩,右手握規矩,一年到頭從無閑暇,甚至帽子歪了顧不上扶,鞋子掉了來不及提,可見大禹是多麼辛苦和繁忙了。
為了取得治水的勝利,大禹舍棄了自己的一切,把家庭生活和婚姻大事全都置之度外,直到30歲那年才娶了一位叫女嬌的塗山姑娘為妻,草草舉行了婚禮,大禹隻在家裏住了四天,便又匆忙奔向治水工地。《史記·夏本紀》說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看來不是誇張。還有的史料說大禹“晝不暇食,夜不暇寢”,甚至“七年聞樂不聽”,可以說連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也享受不到。對於大禹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給予很高的評價:“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荀子·成相篇》)。孔子在說到大禹的德行時,認為無可挑剔,近乎完人,曾感歎地說:“禹,吾無間然矣!”(《論語·秦伯》)。
經過艱苦卓絕的不懈奮鬥,曾經長期危害人類的滔天洪水終於讓大禹給製服了,其戰績非常可觀。據《莊子·天下篇》中統計,大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取得了“堙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的輝煌勝利。對於大禹的豐功偉績,從古至今讚譽不絕。如《左傳》說:“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漢書》也說:“昔禹治水,百姓罷勞;成功既立,萬世賴之。”其後稱讚大禹的詩詞歌賦、傳記碑文等,更是車載鬥量,不勝枚舉。現代文學家魯迅在他的《故事新編》理水篇中專門塑造了大禹嶄新的形象,對於這個“麵貌黑瘦,像鐵鑄的一樣”的治水功臣,給了全新意義的評價。總之,大禹治水的故事已經早早地印進了廣袤的華夏大地,深深地鐫刻在中國人的心裏。
不過,大禹治水畢竟隻是神話傳說,有人對這種傳說產生了懷疑。盡管許多古籍如《尚書》、《史記》等都寫得明明白白,然而他們也隻是記載了遠古的傳說,缺乏具有說服力的考證。另外,從所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四五千年以前大規模的治水遺跡迄今尚未發現,怎能讓人相信大禹治水之事?具體說,有以下幾種疑問:
大禹治水,精神高尚,功績偉大,其中有關禹的表現更是感人。然而整個治水過程甚至包括禹娶塗山女在內,皆由神話故事組成,這不免過於誇張。這種情況,孔子早就注意到了,雖然他在《論語》中也說大禹的好話,但是對其如何治理黃河、長江等卻隻字未提。在談到大禹的貢獻時,隻說了“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即稱讚大禹不貪圖宮室卻全力興修農田水利,這與治水的主題顯然難以合拍。此其一。
禹的治水方法主要在於疏導,疏導必然開河,近代西方學者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中認為,僅此一項的工程量就要超過修建長城工程量的四至五倍,大禹無論如何也難以辦到。以當時勞動力人數,用原始的生產工具,要完成開挖長江、黃河這樣浩大的工程簡直不可想象。不要說疏導這樣大的河流,就是引一條小河入海也不可能。此其二。
大禹時代尚無文字,通訊手段和信息傳遞方式及測繪技術等十分落後,很難對華夏大地的泄洪作出統一規劃和科學部署,也難指揮大規模開河劈山戰役,要想驅除如此浩大的洪水談何容易?另外,從治洪時間上看也不可能。《史記》說大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人”。治理這樣大麵積的洪水,完成如此艱巨的土石方工程,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即以神仙之力也難以讓人相信。此其三。
既然大禹治水無此可能,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傳說?這個傳說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認為,在我國遠古時期的確發生過很大的洪水,而且這種洪水災害持續了很長時間。那麼,如此巨大的水災是怎樣形成的?對此又有幾種說法。一是冰川融解後內陸大量積水。據地質年代表來看,距今最近的第四紀冰川因氣候變暖而消融,加上大量雨水或河流上遊水源的增加,形成了巨大水災。二是黃河泛濫,釀成水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認為:“洪水者洪河,謂黃河也。當禹之時,河水驟漲,險阻淤塞……實河水之洪流也。”(引見《船山遺書·書經卑疏》卷一)。三是這場洪水源於一股小水。洪水的“洪”原是一個專名,指發源於今河南輝縣境內之水。輝縣舊名共,水也稱為共水,“洪”字的三點水偏旁是後加的,共水流入黃河,黃河發生了水患。洪水為水災之意是後人改說的。
大禹治水的麵積到底有多大?在古籍上有明確記載的如《史記·河渠書》,寫明起自今青海積石山,直至導流入渤海,麵積為整個黃河流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誇大的說法,大禹治水的麵積,充其量隻在黃河下遊一帶。還有人分析其具體位置在今江蘇徐州至山東兗州,還包括了河南部分地區。大禹帶人疏導了十多條小河流,被稱為“決九川,距四海”,此處“九川”也是泛指,言其較多之意。至於所謂“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是後人為突出大禹的英雄形象而有意誇大的說法。另外,從古代民族居住地看,大禹也不可能治理整個黃河流域的洪水。夏族居黃河下遊,有大禹治水之說。商族同樣居住這個區域,有“冥勤共官而水死”的抗洪故事,而周族居於渭水上遊與岐山一帶,就沒有洪水泛濫的傳說。可見,大禹治水主要是在黃河下遊,治理的範圍也很有限,除去對某些小河道進行局部疏導外,也可能組織群眾修築了一些堤堰防水,或者幫助群眾遷移了住所等。以當時生產力水平能夠做的工作,大概也就是這些。至於“開三峽”、“鑿龍門”、“辟伊闕”,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當然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人與自然的鬥爭伴隨始終,自原始社會起這種鬥爭就表現得十分普遍和激烈。周穀城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談到大禹治水的背景:當時在接近河流的平原地區常常發生水患,這些地區因為土質肥沃,地勢平坦,適宜農業生產,所以古人便逐漸向近水的平原地區發展,為了求得生活的安全和生產上的方便,與水患展開了長期的鬥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載,大禹治水的真偽已不可考。但是,大禹治水不論有無其事,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顯示了艱苦奮鬥、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因而這一傳說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人們喜愛和珍視的大禹治水傳說,必將永遠永遠地流傳下去!
殷紂王的功過是非
說到中國古代前期的暴君,很容易想起殷紂王來。殷紂王像
他是商代最後的國君。名叫受,又稱為帝辛,死後被諡為“紂”,其本意是“殘義損善”,顯然是種貶損的評價。史家們多把他呼為商紂王,但因其居於殷(今河南安陽一帶),習慣上則稱其為殷紂王。
從司馬遷《史記》等史料記載看,殷紂王的確是少有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好酒淫樂,寵愛小老婆妲己,惟其言是從;造鹿台,為瓊室玉門,厚賦稅,以實鹿台之財,充盈钜橋(倉庫名)之粟;大搞樓堂館所建設,“南據朝歌(今河南淇縣),北據邯鄲及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皆為離宮別館”。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通宵達旦濫飲;更重刑辟(法),創造了炮烙之刑,以暴虐百姓為樂;他又自恃才智過人,拒諫飾非,聽不得不同意見,逼走哥哥微子,殺死叔父比幹和大貴族梅伯,囚禁了另一位叔父箕子,肆意殘害良善。同時他又嗜好征伐,連年攻打東夷,俘獲“億兆夷人”,把他們變為奴隸。殷紂王的胡作非為,不僅使小民視其為仇敵,各路諸侯也必欲除之而後快,結果周武王一聲招呼,率領諸侯齊心伐紂,雙方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甲子日,紂王兵敗逃向鹿台,在絕望中自焚而死,在位33年,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除去正史中記載了殷紂王殘暴無道,大量的筆記、小說和傳統劇目也都揭露了殷紂王的種種罪行,其中尤以明代天啟年間許仲琳的長篇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商周列國全傳》等)最為矚目。該書共一百回,作者在前三十回中係統寫了殷紂王的種種荒淫暴虐罪行,看後令人發指。例如:紂王所造的鹿台,地基三裏見方,高度超過百丈,用了七年時間,裝修異常豪華。以瑪瑙砌成欄杆,用珠玉妝成梁棟,又把搜刮來的金銀珠寶和美女們聚集於台上,狂飲常達七天七夜,以至君臣姬妾全都忘了日月時辰。上大夫梅伯愛提意見,為了鉗製他的口舌,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造了空心銅柱,高約二丈,圓八丈,上中下用三火門,裏麵用炭火燒紅,把梅伯縛於銅柱,將其烙為灰燼。為了以折磨宮人為樂,紂王又修造蠆盆,掘了一個大坑,裏麵放入無數蛇蠍,哪個美女敢於冒犯,將其剝光衣服推進坑內,眼看著她被毒蛇一點點吞食。更殘忍的是,為了觀察生長中的胎兒模樣,紂王命人活活剖開孕婦的肚子,使其鮮血流盡而死。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寒冷,居然當場砍斷人家的雙腳,砸碎骨頭驗看骨髓。除此之外,紂王還有一係列的惡行,作者都寫得活靈活現,令人不寒而栗。
反映紂王無道的筆記、小說、戲劇還有《豆棚閑話·二則》、《野魂遊》、《薑子牙封神》、《比幹淚》等,直到近年還出現了舞劇《鳳鳴岐山》和有關的電視劇,其中塑造了殷紂王的一個個暴君形象,無不覺得可恨可殺,但仔細看看,又都沒有超出《史記》和《封神演義》描寫的範圍。其實,關於殷紂王的暴君形象,似乎早就有了定評,司馬遷的《史記》不必說了,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就不客氣地將紂王的人品列為下下。其後對他更是一片罵聲,到了明代達到高潮。總之,這個商代亡國之君,是壞得再也沒法兒壞了。
殷紂王果真是人人切齒痛恨的暴君嗎?早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有人提出了懷疑。比如,孔子的學生子貢就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引見《論語·子張》)。在子貢看來,紂王未必如此不好,隻是有人把天下的惡行都歸結到他的頭上了。因為子貢善於辭令,又好與諸侯分庭抗禮,常作驚人之語,所以沒人把他的這番話當一回事,兩千年間鮮有附和。到了清代乾隆時期,古史學家崔述重又提到這個問題。他在《考信錄》中認為,紂王作為亡國之君,不能說沒罪,然而其罪至多隻有五條,不應該過分誇大,要注重曆史事實。光緒年間的學者李慈銘也提出類似看法。他認為紂王最招人罵的罪行不過是殺比幹、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優、拘押周文王等,如果比起後世的暴君來,這些算得了什麼?能算得上荒淫暴虐嗎?
現當代的一些專家學者繼續關注這個問題。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為此寫了《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他通過詳盡考證明確指出,傳說中的紂王罪惡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後,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比如,淫婦妲己的形象,其原型來自西漢劉向的《列女傳》;紂王的殘暴,主要是《封神演義》等小說的藝術虛構,與曆史上真實的紂王有著很大距離。也有的史學家公開亮出為殷紂王翻案的旗幟,認為他非但不是暴君,而且是對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大貢獻的人物。首先,紂王是個很有本事的人。這一點在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說得很清楚:“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帝王世紀》也說“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他隻是“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不過驕傲一些罷了。其次,要正確看待殷紂王的對外戰爭。所謂“紂克東夷”,這不能算是過錯。早在紂王未上台時,東夷各部就時常騷擾商朝,掠走大批百姓,使之成為東夷的奴隸。紂王父親帝乙曾和東夷大戰,但未取得勝利。紂王登基之後,以青銅製造箭鏃,改進武器裝備,一舉打敗了東夷,從此使中原地區同淮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為一片。並由此加強了對這片地區的開發,對於中原先進文化向東、南兩個方向的傳播做出了貢獻。紂王對於古代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有著不應抹煞的功勞。再次,殷王用人惟才,重視做好俘虜工作。他還致力於提高音樂工藝,發揚光大傳統文化。這些進步措施,對於促進上古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對於統一和凝聚中華民族,起了明顯推動作用。
這些觀點的提出,在學術界激起了不小的反響,引起了一些爭論。其中,商朝何以亡於紂王,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翻案者認為,導致覆亡的局麵,紂王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但客觀公正地來看,主要有這樣幾點原因:一是殷王族的內部早就埋下了分裂的禍根。紂王帝辛在家中排行老二,很受父親帝乙的賞識,所以帝乙拋開了長子微子啟,而把王位傳給了老二。朝中為此分成了兩派,微子啟一派不斷以種種陰謀手段向紂王發起進攻,分散了他的許多精力。二是紂王對東夷之戰投入的精銳部隊過多,犯了瞻前不顧後的兵家大忌,使得後方十分空虛,結果反紂勢力乘機勾結在一起,並結成了牢固同盟。紂王雖然很快攻克了東夷,但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尚未進行休整又遭到意外襲擊,從此傷了元氣。三是大陰謀家周武王早就覬覦紂王的寶座,乘機發動戰爭,他的軍隊訓練有素,又有蠱惑人心的目標,很快取得了勝利。四是紂王部隊中俘虜兵多,尚未好好轉化就倉促上陣,必然引起紛紛倒戈,結果牧野之戰大敗,致使商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