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的意義

品藝

作者:林夕

在家具店內盯著一張舊式圓桌良久,店主問還要考慮什麼,我說考慮的是它的實用性。因為那桌麵下的“裙”太長了,腿伸不進,椅子得和它保持一段很不方便的距離。

店主提議:“可以在上麵放一張大玻璃,那不就解決問題了?”問題是,如果放這樣一張古董圓桌在家中,應是為了隨時享受到那木紋的曆史感、線條比例之美,並湊合使用。但在上麵放一塊玻璃,一反光,木紋就會像被放進透明棺材中般失去了生命,更別說會扭曲本來的比例,糟蹋了桌子的意義。我不是為了擁有一張可供大擺筵席的圓桌而看中這件珍品的。

類似的事很多:見過太多家庭的電視遙控器,都沒有撕掉本來的保護膠膜;或是撕開了,會再套上一個透明塑料袋,可以按鈕如常。為什麼要這樣?再笨都知道,這苦心是為了保護遙控器不受汙、不刮損。更笨的是,不受汙、不刮損是為了保護遙控器完整好看,可是方法是套一個醜的東西在外麵,直到那電視機壽終正寢。為保住原來的麵目,而令本來的麵目永遠不見天日。這種笨,我們有多少人犯過而不自知?

有一位禪師很愛種蘭花,一次遠行前吩咐弟子代他小心打理,徒弟可能過分小心以致緊張過度,反而不小心弄翻了花架,把上百盆蘭花給摔得稀爛。他等著受師父責罰,結果,禪師回來後,隻是笑著對弟子說:“我愛蘭花,是因為蘭花之美,可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選自《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