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廂情願的丘吉爾(1 / 2)

3.一廂情願的丘吉爾

丘吉爾所構想的空中樓閣必然是要崩潰的。因為對於情況和近代戰爭中的變化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尤其是以空權對海權的影響為最。這些設想既然都是以完全錯誤的理論為基礎,則焉有不失敗之理。

把挪威說成是一個對希特勒的陷阱之後,丘吉爾在其結語中,又說希特勒是因為“受到了挑撥”才采取這個步驟。他這句話卻含有較多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

因為在關於這個戰役所有一切的戰後發現中,最驚人的事實就是希特勒,盡管是那樣的肆無忌憚,最初他卻還是寧願挪威保持中立,並不曾計劃侵入該國。直到他看到同盟國已在該地區中計劃采取敵對行動之後,他才感覺受到了挑戰而決心先發製人。

當時雙方幕後的情形演變是很值得回味的——雖然那是充滿了悲慘和恐怖的氣氛,但卻可以體現出具有烈攻勢思想的政治家,是如何提出具有破壞性的計劃的。第一個明顯的步驟是丘吉爾在1939年9月19日要求英國內閣采取在挪威水域中布雷的計劃,以便阻止瑞典的鐵苗從納爾維克轉運到德國去。他辯論說這樣一個步驟對於打擊敵方的戰爭工業是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他事後通知海軍參謀總長說:“內閣,包括外相在內,似乎都強烈地支持這個行動。”

這是很足以令人驚異的,因為它暗示內閣在並未對“手段”加以慎重考慮之前,就已經同意了這個“目的”——而且也不顧及其可能引起的後果。在1918年也曾討論過一個與此類似的計劃,但在那時,英國官方海軍史上卻曾有下述一段記載:

“……總司令貝蒂勳爵說大艦隊的全體官兵對於以壓倒賣力進入一個弱小但精神崇高的民族的水域以壓迫他們是同表憤慨。假使挪威人抵抗,那很可能也會流血;總司令說,這樣所構成的罪行也就不在德國人之下。”

很明顯的,海軍軍人是要比政治家更害怕良心的譴責,也可以說,在1939年第二次大戰開始時,英國政府的作風是要比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更膽大妄為。

不過,英國外交部的幕僚人員卻發揮了一種約束作用,並提醒內閣應注意破壞挪威中立時所將引起的反對。丘吉爾很悲哀地記載著:“外交部對於中立問題的辯論很有分量,使我不能貫徹我的主張。但我仍在所有的場合用一切的手段來繼續努力。”它變成了許多方麵所討論的一個問題,並終於在報紙上也登載了擁護的評論。這樣也就自然地會引起德國方麵的憂慮和采取對抗措施。

10月初,德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表示他害怕挪威可能會開放其港口以供英國人使用,並向希特勒提出報告,指出若英國人占領挪威,則在戰略上將會產生何種不利的影響。他同時又指出在蘇聯壓力的協助之下,在挪威海岸獲得基地,例如特隆赫姆,則對於德國的潛艇作戰也是有所幫助的。

但希特勒卻把他的意見擱在一邊。他正全神貫注在西線的攻擊計劃之上,想一舉迫使法國求和,所以不願意分散他的精神和資源。

11月底蘇聯紅軍侵入芬蘭,於是對於英德雙方也都帶來一種新的和遠較強烈的刺激。丘吉爾認為在援助芬蘭的偽裝之下,又可以有打擊德國側翼的新可能性。所以他說:“作為切斷對德國主要鐵苗補給的一種工具,我歡迎這個有利的新變化,它可以使我們獲得重大的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