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前準備

1945年7月5日,日軍大本營確定關東軍的對蘇作戰方針是:“利用滿洲廣闊地域粉碎敵之進攻。不得已時,也要扼守長春——大連線以東、長春——圖們線以南要地,堅持長期作戰,以利於遂行大東亞戰爭。

指導要點:盡量利用北朝鮮東部山地、牡丹江流域西側山地、大小興安嶺和四平——齊齊哈爾線外沿地區的地形和工事,力爭粉碎敵人。為阻滯敵人進攻,預期以一部兵力打頭陣;爾後,利用滿洲廣闊地域和地形,阻敵進攻,以期持久,同時廣泛開始遊擊戰。

關東軍主力適時集中在長大線以東、長圖線南山地,誘殲進攻之敵;不得已時,也要扼守通化、臨江周圍要地,以圖長期堅持。”

蘇軍3個方麵軍越過國境線關東軍轄日第1、第3方麵軍,計24個師又12旅,70餘萬人。此外還有偽滿、偽蒙軍8個師又12個旅,約20餘萬人。日偽軍總兵力近100萬人,共裝備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60輛,各種火炮5000門。

關東軍的部署如下:第1方麵軍擔任東部正麵防禦,主力集中在牡丹江、延吉一線,司令部設在牡丹江。第3方麵軍擔任西部正麵和南滿的防禦,司令部設在沈陽,其44軍部署在阿爾山、洮南、通遼地區,第30軍配置在長大線以東地區;第4軍擔任北部正麵防禦,司令部設在齊齊哈爾。第34軍為關東軍的預備隊,設置在朝鮮鹹興地區。

關東軍的防禦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第1道,由邊境築壘地域及二線主陣地組成;第2道,沿長大和長圖線設置,成據點式防禦;第3道,以通化為中心,沿中朝邊境山區設置,是最後抵抗地域。縱深工事在開戰前剛剛動工。

沿邊境線的17個築壘地域總長1000餘公裏,計8000餘個永備工事和土木質發射點。以虎頭築壘地域為例,在4個山丘上建立了6個抵抗樞紐部和3個獨立支撐點,築有火力發射點400餘個,火炮陣地66個,指揮觀察所64個,全正麵約100公裏,縱深40~50公裏,其設施可容納2個師以上的兵力。1941年曾配置1個守備師。

遠東戰役時,守軍減為4個步兵連、4個炮兵連和保障分隊,計1400人,另有日僑義勇隊500人。

1945年4月,華西列夫斯基奉命開始製定對日作戰計劃。為了能在最短時間內摧毀日軍整個軍事體係,曾考慮過3種方案:一是進攻日本本土,但實施戰略性登陸戰役沒有把握;二是進攻華北,但因日軍沒有密集集團,不能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三是殲滅關東軍。

最後,確定了進攻關東軍的方案,同時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戰役,控製宗穀、根室兩海峽,威逼日本本土,保障蘇聯海上的航行自由。

在選擇主突方向時,蘇軍統帥部分析東北的地形、道路和日軍的部署後,認為把主突方向選在蒙古東部突出部最有利。因該方向日軍防禦薄弱,大興安嶺以東地形開闊,便於坦克機械化兵團行動,隻要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就能出其不意,迅速前出到東北平原,從而達成進攻突然性。

總的企圖是:以3個方麵軍從東、西、北3個方向同時進攻,東西對進,以西為主,北麵為輔助進攻方向,切斷東北日軍與華北、朝鮮的聯係,分割圍殲關東軍主力於中滿地區。蘇軍統帥部在訓令中強調:“盡快奪取勝利,避免與日軍在滿洲陷入持久作戰。”

為了達成速戰速決,蘇軍統帥部認為,僅靠遠東原有40個師的兵力是不夠的,遂決定從歐洲向遠東機動兵力。在5~7月內,向遠東和後貝加爾地區增調了2個方麵軍指揮機構、3個合成集團軍、l個坦克集團軍,共27個師、12個旅、許多獨立兵團和特種部隊,使遠東兵力猛增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