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亞曆山大港的解放廣場擠滿了激動的人們,麥加爾·納賽爾總統正在向群眾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後部分,納賽爾宣布《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納賽爾在宣布命令過程中一再重複“勒賽普斯”一詞,令人們疑惑不解。然而正是這個詞,引發了一場導致戰爭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這場戰爭也因此有了它另一個名字——蘇伊士運河戰爭。
眾人對“勒賽普斯”這個詞感到疑惑,可有人卻心領神會。
原來,納賽爾事先與負責接收運河公司的埃及官員尤尼斯約定,演說一提到法國殖民者勒賽普斯的名字,運河區的有關人員就動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聽到信號時讓運河公司的官員措手不及。納賽爾在演說時擔心尤尼斯聽漏“勒賽普斯”,所以竟重複了10次。其實,尤尼斯第一次聽到廣播“勒賽普斯”就已不再聽演說,而去動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國民議會選舉納賽爾為總統,繼而於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當選為埃及總統,登上權力的巔峰。
7月20日,納賽爾下定實行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以運河通航費建造水壩。
埃及實行運河國有化,受打擊最重、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石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英國此時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星期。
7月27日上午,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國決心在必要時將單獨以武力保衛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到反對黨和輿論的普遍支持。法國得到消息後的反應比英國更為強烈。28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支持政府對埃及推行強硬政策的決議。30日,國民議會以休會10分鍾表示“要求對埃及采取強烈行動”,並質問政府是否口頭上勇敢,實際上認輸。報紙更是在鼓噪:“運河國有化已經4天了,我們還不打進埃及!”
但是,由於英法兩國在二戰後軍事和經濟力量尚未完全恢複,因此無力馬上對埃及采取軍事行動,而隻能先對埃及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並指令本國商船在通過運河時拒絕向埃及繳付通航費。英法都需要美國的支持和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戰略掩護,並力爭一致行動。7月27日,艾登建議三國立即在倫敦或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談”。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問題上可謂亦喜亦憂。喜的是終於有了渾水摸魚、取代英法的良機;憂的是美國如果被拖進戰爭,將殃及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而且納賽爾單方國有化的命令可能影響巴拿馬運河。基於這種心態,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在經濟製裁和繳付運河通航費方麵,美國將不與英法合作。
8月1日,杜勒斯來到倫敦。他在前往唐寧街會見艾登的途中受到熱烈歡迎,因為英國人認為美國會幫助英國用武力對付納賽爾。
但實際上,由於艾森豪威爾正麵臨大選,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當選總統,不願被英法拖入戰爭,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與英法鬧僵,又避免軍事卷入。
最後,英法美等都同意暫時先舉行談判,並於8月2日晚間發表聯合公報,宣稱蘇伊士運河是國際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為首的五國代表團到達埃及,把倫敦會議18國宣言交給納賽爾。9日,納賽爾明確拒絕倫敦會議宣言所提出的國際控製,孟席斯使團無功而返。
孟席斯使團尚在埃及談判期間,杜勒斯又想出一個建立“使用國際協會”的新方要。埃及則在9月10日向各國發出照會,建議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談判機構,修改1888年公約,以解決運河問題。17日,與此相關的多個國家分別發表聲明,支持埃及的建議。
英法經過斟酌,於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誰知就在英國內閣決定接受美國新計劃的當天,有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國是否支持。艾森豪威爾回答:“在我任總統期間,美國不會打仗,除非國會開會宣戰。”杜勒斯對記者說得更為露骨:“我們不想用武力為自己開路……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封閉,我們將讓船舶繞道好望角。”
這時,英法看出美國為阻止動武,新花樣還會層出不窮。因此,它們急於找到新借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國協會”將雇用領航員為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領航員調離。14日,西方的領航員撤離,而英法故意讓大批船隻過運河。幸好,納賽爾從8月上旬已開始招募領航員。
此外,在此期間有些船隻為了安全或接到本國政府命令,已繞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領航員撤離第二天,埃及領航員領著由13艘船組成的船隊順利通過了運河。
在埃及毫不退縮、運河暢通無阻、繞道好望角費用昂貴的局麵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麵召集18個國家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著重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問題,並通過了使用國協會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關國家又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宣布成立使用國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