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意義。以往的信息處理總是囿於沒有好的信息源而無法很好地進行,而微格教學係統正可以彌補信息源采集和記錄上的不足。 利用現代微格教學係統強大的視音頻記錄、存儲和傳輸功能,可以更好地記錄教學過程,如教師的行為、學習者的活動、師生的互動等;之後,可以分析得到隱含在教育過程中的有用信息,如學習者、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教師等教育教學因素的自身特點以及相互關係等,並可以用來指導新一輪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使教學過程真正實現一種良性循環。 3 網絡學習 2002年以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學習悄然興起,以分享為特征的網絡學習社群開始出現。網絡改變著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僅打破了地域界限,也縮短了時空的差距,提供給人們更多分享知識的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福建師範大學馬子驎、張傑和台灣學者張基成等關於網絡學習社群的研究,定義了網絡條件下學習社群的產生、特征,分析了網絡學習的障礙及解決方法。 什麼是網絡學習社群 學習者獨自應用網絡在網絡上學習,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迷航,或者因學習效率不高,產生不安甚至厭學情緒。同時,學習者也常常會因為無人分享學習的喜悅與悲傷而感到失落。因此,網絡學習社群應運而生,並逐漸受到網絡學習者的喜愛。 從組織者和功能的角度,當時將網絡學習社群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式的教育類學習社群,如各級各類的遠程教育機構或者網絡學校等。此類學習社群一般有正規機構負責管理,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評估方法。另一種是“群”——非正式教育類的學習社群。這類學習社群與一般理解意義上的網絡學校不同,他們往往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也並不在強製性管理機製下形成,大多由一群關注某一個主題,並對這一主題都懷有熱情的人員組成,其最終目標是要回歸知識分享。馬子驎、張傑將此類學習社群作為研究的重點。 研究指出:“個人知識分為能夠表達出來、易於傳播的部分(即顯性知識)和隻可意會、不易顯性化傳播的部分(即隱性知識)。人們隻有對知識不斷地進行組織、再組織,並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上與人分享,才能不斷創新出屬於個人的知識。因此,知識產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共享、利用和再創新的過程。” 網絡學習社群正是在知識分享思想的指導下,幫助網絡學習者擺脫以往獨自學習、無人分享知識的困境,吸引眾多誌同道合的學習者在共同學習、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下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存儲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 網絡學習社群的特點 1)網絡學習社群的成員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主要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在線討論和網絡會議等方式進行聯係和交流,因此在結構上呈現扁平化的網狀結構。 2)網絡學習社群呈現自願、自覺、自主的學習氛圍。社群成員均是自願參與社群活動,學習動力來源於成員自身;每一個成員都是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個體;每一個成員都有分享知識與合作學習的觀念。 3)網絡學習社群的研究專題不一定是某個課程,也可以是社群成員共同感興趣的某一知識領域;參加網絡學習社群的成員不一定是專業人士,也可以是領域內的愛好者。例如,某一天文網絡學習社群的成員不僅有天文專家、天文工作者,也吸引了眾多天文愛好者的加入,他們中不僅有地理教師、公司職員,也有大中專學生。盡管社群成員的社會背景不盡相同,但是社群卻保持著很強的專業性和單一性。 4)與項目或任務組不同,網絡學習社群可以隨成員的意願一直存續下去。所以,網絡學習社群成員的基本目標是學習和交流他們所知道的知識或希望進一步了解的知識。但他們不僅僅分享知識,還分享彼此點滴生活,形成成員間的社會化互動。 網絡學習社群可能遇到的障礙及解決策略 網絡學習社群盡管以分享為特征而組成,但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知識分享的障礙,“有些社群成員因為不知道自身具有其他成員需要的重要知識,不知道與人共享”;“網絡學習社群成員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會耗費或多或少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如何克服這些障礙?研究提出相應對策設想,主要是在社群中培育分享文化。人們所珍視的現有權利與競爭力,正是分享他人知識的結果。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正是前人知識(他人知識)與全人類共同分享得來的。人們隻有在互相溝通交流中交換彼此的認識,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潛能;網絡學習社群的成員在彼此分享知識的時候,人人都在付出,同時也都在受益;網絡學習社群需要來自不同的聲音來喚醒成員自身潛在的知識,在網絡學習社群中,知識管理員應當鼓勵成員大膽發言,特別是大膽提問,從而通過解答其他成員的問題共享自身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重要參考文獻 [1]趙宇昕,胡迎賓.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M]//教育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服務:第五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2006. [2]李建榮,錢永濤.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探索新型教學模式[J].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3(2):83-86. [3]馬子膦,張傑.以分享為特征的網絡學習社群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11):4-6.
正文 網絡化階段的信息化教學研究(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