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學會換位思考
一位智者說過:“把自己當作別人,把別人當作自己;把別人當作別人,把自己當作自己。”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你沒有換位思考,等待你的極有可能是失敗、痛苦、沮喪、淚水,甚至於無底的深淵;如果你換位思考,迎接你的極有可能是勝利、輕鬆、希望、微笑、支持,甚至是至尊的榮耀。不誇大的說,天地之差,生死之別,尊卑之成因,好壞之緣由,可能僅僅是由於換位與否。
中學生在人際交流上具有這樣一種心理特征:你們一方麵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同時又很少主動地去理解別人,在對待老師方麵,這一心理特征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或衡量別人,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就可以減少矛盾和摩擦,因而也就能夠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一次,愛默生與他的兒子欲將一頭牛牽回牛棚,兩人一前一後使盡所有力氣,牛就是不進去。這時,家中的女傭正好走過來了,她看見兩個大男人滿頭大汗,於是便上前幫忙。她僅拿了一些草讓牛悠閑的嚼食,並一路喂著它,就這樣很順利地就將牛引進了欄裏。兩個大男人頓時目瞪口呆。
其實,不同的人,內心世界肯定是不同的,而人的內心世界並不是絕對“秘不示人”。與他人交往中,如果我們能站在他人立場來考慮問題,就能很容易了解對方的心理。隻有更多地了解對方的心理,在說話處事時對方才會樂意接受你的觀點,引起彼此的共鳴。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由於人們在個性、價值觀、生活經曆等方麵存在差異,所以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磕磕碰碰。
中學生更是如此,遇到一點點小事,就因為別人的觀點和自己的不同就認為別人的觀點是錯誤的,自己才是對的,很顯然這種想法是這是不可取的。就像螃蟹和烏龜在一起扯皮一樣,一個說橫著走才是對的,一個說直著走才正確,如果兩都堅持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們倆將永遠也扯不清。如果螃蟹能夠站在烏龜的立場上想想,就會很明白,烏龜從來都是直來直往的,並不像他們螃蟹橫行於世,這樣也就理解了烏龜的不橫走的難處,兩者也就不會永無止息地爭下去了。
換位思考是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這一個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這種換位思考並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義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這並非真正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它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這種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別人的責任,尊重別人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自主權。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別忘了換個位置思考,多一份理解與寬容。
俗話說,釣魚要用魚喜歡吃的東西,而不是人喜歡吃的東西。不是你以為別人什麼樣,別人就是什麼樣的。所以,當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盡量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當你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問題的時候,你說的話就能深入人心,你這個人也就更容易被大家所認可。
生活中,當我們說某些人有仁愛之心的時候,其實就是指他們總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看待別人的時候能夠很容易地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其實,當我們為人處事真正做到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的時候,不僅利人,而且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