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陡峭上升的曲線(1 / 1)

陡峭上升的曲線

新聞評論

作者:承健

1984年我第一次摸到現代意義上的 PC,那是擺在母親工作單位的一台 Apple II。從那時起之後的十年左右,我接觸到的各種 PC基本上都是在專門的機房裏,裏麵有空調和防靜電地板,進去多半還要換上白大褂穿上鞋套。雖然那時的 PC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比不了現在大家隨便往地上掉的智能手機,但當時它們確實是作為昂貴且專業的科學儀器,被周到地看護著。仔細想一下 PC這個名字的含義,那時候的“個人電腦”其實並沒有“個人”的含義,還是商用和科研的工具。

在10歲的時候學會在 Apple II上用BASIC 編程之後,我對電腦就一直有強烈的興趣,但是買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很多年以來是個夢想。直到 1995年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們的平均工資是 1000多元,而當時的一台配置 486處理器的主流PC價格仍然不菲,品牌機賣 2萬多元很正常,DIY攢機也得萬元上下。直到工作幾年後,我才有能力買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台 PC。

時間回到現在。用電腦已經是年輕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了,並不是狂熱愛好者或者專業人士獨占的工具。而買電腦也是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普通消費,此時的 PC才是真正的個人電腦。其實如果把電腦的定義按照其英文本意來看,我們手裏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同樣是“個人電腦”,而且它們的個人化屬性更強。

移動計算產品的快速進步,讓普通人的信息消費成為簡單又方便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以前在桌麵電腦上,即使 Windows XP開始電腦已經相比以前容易使用很多了,但多少還是需要一些學習的。至少對中國用戶來說,如果從來沒見過電腦,如何輸入中文就不是一項憑直覺就能在 Windows電腦上完成的任務吧。

而現在的移動計算產品則在易用性上有極大提升,更貼近人的本性和直覺。比如用手指頭書寫輸入漢字肯定比鍵盤容易得多,如果要速度還可以考慮語音識別輸入。實際上,通過增加觸摸屏,現在的桌麵操作係統易用性也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家兩歲的小孩並不需要任何指導就能自己摸索著操作 Windows 8觸摸屏電腦,玩遊戲或者看在線視頻毫無困難。

30年前的Apple II 對不經訓練的人基本上沒什麼用處,至少要學習一下“RUN 程序名稱”這個基本操作才可以。而現在的電腦產品已經開始逐步適應人的本能,讓說話都不利索(更別提認字)的小孩都能體驗信息時代的樂趣了。

可以看到這個明顯的趨勢:信息技術產品的學習和使用門檻越來越低。在硬件層麵,它們正在更輕薄便攜,屏幕更精細奪目;在軟件層麵,係統和應用更直觀簡單,符合直覺。當信息產品的取用、操作和反饋最大程度符合人們的直覺,不需要人來適應它們時,它們也就自然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

回想從 1984年開始的這三十年,我基本上見證了麵向個人的信息技術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成長和普及。前十年可以說基本上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成長及其緩慢。中間十年是初步普及,中國用戶開始逐漸接觸和使用電腦。最近十年則是爆發期,尤其最近三四年,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突飛猛進,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以往的總和。

如果把信息產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繪製成一個曲線圖,它應該是一個前期平穩後麵陡峭上升的形狀,而且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高速上升的階段。作為科技領域的編輯,十年前我還敢“預測”一下幾年後的產品和市場情況,但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想象力甚至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三年後我們的信息生活是什麼樣,真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