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時代 第八章 時代變遷與收徒(1 / 2)

自乾父出山征討,一出去就碰到了敵人增援的另一支軍隊。不過,與其說是軍隊,不如說是一群野人,衣不遮體,武器從木棍到石頭無所不有。反觀乾父的隊伍,雖說沒有人人具甲,但還帶有個皮甲護身。至於武器,由於生產力不足,隻能配儲存已久的不易腐朽的黑曜石匕首,部分青銅劍和人手一副的木盾。

當乾父帶著凶猛似狼虎的軍隊走出山穀,山穀外的敵人一下子嚇傻了,就被輕易俘獲。乾父想問一問山外的情況,誰知道發現了一個問題——語言不通。在獨立環境生活的逐風人與外界的人語言完全不一樣,他們說起話如同雞同鴨講。

為了搞清楚敵人的語言,隨軍巫師一邊用肢體語言和俘虜交流,一邊學習他們的語言。為了從俘虜口中獲得情報乾父就在山穀外的平地上駐紮,等待著巫師們的消息。

就在這段時間,又有一撥人來到了這裏。他們的裝束和樣子與之前的人完全不同,乾父沒有為難後來者。終於經過了一番艱難的交涉,乾父了解了外麵的情況。

居住在附近的三苗氏遭遇了外來遊牧的帝鴻氏和烈山氏,兩者在當地發生了多次衝突。三苗氏寡不敵眾,節節敗退。許多民眾都逃散開來,這就是起因。為了吸納三苗氏的技術和人民,他們排人去抓捕三苗人,因為使用手段激烈。也因此招惹到了逐風氏,而三苗氏在敗退後,也派人尋找失散的民眾,於是也和逐風氏相遇。

在後來的人中見識了逐風氏的強大後,三苗的首領鳳親自去接待乾父,商議結盟。乾父為了複仇也就不介意多一個盟友,兩個人一拍即合。

鳳更是將嫁給乾父以為聯姻,至此三苗與帝鴻,烈山攻守互換,逐風人為三苗人守住了陣地並且一路平推,帝鴻氏與烈山氏被碰了個頭破血流,分別在三苗氏居住地的噯河,丘山等地被擊敗,最後被乾父領軍一路追殺,圍堵在溪山。

帝鴻氏與烈山氏被迫簽下城下之盟,永不相侵,最後狼狽而逃。而乾父也因為麵對失敗者們一句霸氣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來犯我,十倍還之”的宣言,再加上三苗奇特的母係社會,當首領嫁了出去,嫁妝就是整個三苗氏。軍績加上擴土之功,在逐風人中獲得極高的威望。

在嚐到了戰爭的紅利,乾父一生南征北戰,收服各路蠻族。獲得的榮耀如同天上的星星,逐風人為此稱呼他為“霸王”。最重要的是,他死後憑著自己的威望強行將首領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將禪讓製改為了世襲製。

乾父死後,他的幾個後代都才華橫溢,精明能幹,讓逐風人們為之欽服也認同了他們世襲首領的做法。

到了乾父之後第五世子鄂父,逐風人的領地已經擴張了一倍有餘,隨著領地人口的擴大,事務的處理越發繁忙,社會的穩定越來越難維持,人們之間的衝突沒有解決的渠道,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開始凸顯。

鄂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根據聞仲所留之書《律法》設立了裁決所對各類民間事物進行裁決審判,嚴禁私鬥。將逐風人的領地進行區域劃分,每一個區由首領來設立一個行政官處理當地事務,隻需要將重要的事上交給首領即可,但對外的外交,宣戰權,貿易權等等需要經過首領的同意,不可私下商討。

鄂父執政期間,社會矛盾緩和,文化,經濟各個方麵持續繁榮,中央集權加劇。部落聯盟開始瓦解,逐風氏族除了沒有國號之外與其說是部落不如說更像一個國家。

因此這段時間被稱為“賢者時代”。

從“賢者時代”又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東麵跑來了許多蠻族。在於蠻族的衝突中,逐風人了解到遠東處崛起了兩個強大的國家夏和華,他們相互攻伐,對外擴張,許多蠻族原有的土地被他們占有。

當時的首領廉父是個對軍事十分狂熱的首領,他欣喜若狂,帶著一隻龐大的軍隊開通去往東方的道路。沒有人知道在東方發生了什麼,當廉父去後回來的時候,卻宣布加入夏國。與夏國合作共擊華國,在這次滅國之戰廉父在其中出了大力氣,夏國為了感謝他,用重金美人拉攏他,感化他。

甚至在夏國擊敗華國後,分封諸侯中,賜予廉父公爵之位,並將靠近逐風氏領地的大片領地授予廉父,至此因為廉父的宣告逐風人就稀裏糊塗的成為了夏國的臣屬,領地被授予國號“風”,之後逐風氏的領地被夏人叫為“風國”。

此外,夏朝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夏王自稱“天子”,諸侯們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廉父也不意外,作為一個向往戰爭,希望通過戰爭體現自己價值的人自然也非常願意承擔這個責任。

廉父戎馬一生,跟隨者天子東征西討,他的願望很簡單,就是渴望戰爭,渴望自己的力量有發泄的地方。他不想做首領,隻想做一位能夠征戰的將軍。

他死後,成為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他能征善戰卻不懂得民政,在讓那些夏國人知道戰場逐風人沒有一個是慫貨,但又因為戰爭讓人民的生活變得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