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四氣與疾病(1 / 3)

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對許多溫病雜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係。大多數溫病雜病的發生都是由於二十四節氣中的風、寒、暑、濕、燥、火等變換和影響所致。如果氣候正常,人又順之,則兩相得宜而機體健康;如果人不能順應二十四節氣的變換和影響,招致外來之氣的侵襲,就會導致溫病雜病的產生。

1.春季6節氣與人體生理病理

春季6節氣的特點是溫暖潮濕。當春歸大地之時,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萬物複蘇,帶來了生氣勃發、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如俗話“雨後春筍”所表達的意思,說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迅速地生長起來。但是,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就會乘機而動、乘虛而入,各種病蟲害猖獗,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禍害,在我國南方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中醫學認為,春季6節氣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央為病。

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般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頸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症狀,又如風水一證起初也多以眼瞼水腫為多見。

中醫學認為,春季6節氣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

二是病變範圍廣,由於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範圍較廣,在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遊走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額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

三是“風勝則動”,其證以動為特點,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往往責之於風,而列為風病。

四是兼雜為病,即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並侵犯人體。風邪常與濕邪一起侵襲脾土,往往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症狀;若與熱合則為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雜至而侵襲人體,即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痛等。此外,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

醫療氣象學證實:在大風呼嘯時,空氣中的衝撞摩擦噪音會使人心裏感到煩躁不適,特別是在音頻過低,甚至達到“次聲波”的標準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次聲波是殺人的聲波,它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係統,使人頭痛、惡心、煩躁,甚至致人於死地。同時,猛烈的大風常使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嚴重減少,導致那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人體內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中開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神經緊張、壓抑和疲勞,並會引起一些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

此外,大風使地表蒸發強烈,驅走大量水氣,空氣濕度減小,這會使人口幹唇裂,鼻腔粘膜變得幹燥,防病功能亦隨之下降,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發生,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這些疾病的廣泛流行,也往往是“風助病威”的結果。故《黃帝內經》裏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盡管風邪能使人產生不少病理變化,甚至是疾病,但春天仍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當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之時,“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其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氣血活動加強,新陳代謝開始旺盛。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顯著的,如在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而春天之氣候介於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間,氣候溫和,故氣血活動亦介於二季之間的狀態,即春天的氣血活動逐漸增加。這種情況可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意思是說春天人體的脈搏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陽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代表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陽氣的生發意味著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

二是肝主春,肝氣開始亢盛。《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明確提出“五髒應四時,各有收受”的問題,即人體五髒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具體到春天,即是“肝者……為陽中之少陽,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裏還有“肝主春”的記載,所謂“肝主春”,即是說人體肝髒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漸加強。由於氣候溫和,人們的戶外活動逐步多起來,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

春天隨著氣候的轉暖和戶外活動的增多,人們的精神活動亦開始活躍起來。這些生理上的變化,都給春天的溫病雜病防範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夏季6節氣與人體生理病理

暑為夏季6節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6節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後,即見口渴引飲、唇幹口燥、大便幹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病。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係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區,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裏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濕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邪也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升降失司後,水液隨之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