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楊淩先趕到山上。了解與朵顏三衛地聯絡情形和前方戰事進度。
遊牧民族將農耕民族視成經地義的糧倉和劫掠對象,即使雙方保持和睦關係的時候,時而交易,時而劫掠也是家常便飯。花當的朵顏三衛生活難以為繼時也時常到邊關劫掠一番。但他們不敢太過得罪大明,一是注意不殺平民,二是絕不和韃靼人同時行動。
所以此番韃靼人攻掠邊塞,朵顏三衛立即約束部下閉門不出,與王子嚴格保持距離,以免大明錯以為他們也參與到韃靼人的行動中來。
不過這一來楊淩派出的人想和朵顏三衛取得聯係就要頗費一番周折了。迄今為止還沒有雙方取得聯係的消息傳遞回來。
苗逵和保國公朱暉、禦使史琳已到了大同,加上原有駐軍還有四萬多人,九萬人馬對七萬。如今已與韃靼激戰三日,奪回了兩座城池,消息傳回時大軍正與韃子在花馬池苦戰。
明軍要分出部分兵力守城,而韃子卻沒有這個顧忌,因此現在敵我雙方兵力相當,正在相持之中。目前還沒有敗勢。
楊淩聽了稍稍放心,囑咐吳傑再另派人手調查正德皇帝非先帝骨血的傳聞來源,一有消息馬上稟報,然後趕去察看火亞三等人地火槍研製。
楊淩所的在槍管內加上膛線,利用子彈自轉產生離心力從而加射程的原理,火者亞三一聽就懂,不過真正實施起來可就麻煩了。
先是槍管質量不過關,後來采用了成本極高地精鋼。實驗報廢了幾百枝精鋼槍管,才大致摸索到了一些頭緒,但是那時的工藝加工太過麻煩,這樣的槍比包鋼刀製作起為成本更高。
而另一組負責研製射槍火和彈頭一體的子彈卻取得了極大的進度,改動後的射裝置十分巧妙,而且采用了後填彈。
由於楊淩所地鐵製彈頭,彈體沒有相應的衝壓機床,手工製作十分困難,工匠們改用紙殼承擔火藥載體,用火石與硫磺混合物充當“炮子”,扣動扳機,打火錘落下,打著炮子,引燃子彈裏麵的火藥,子彈射出。
同時彈頭不再使用圓珠形彈丸,而是采用了錐形,上邊模仿弓箭加了三棱槽,射程提高近十丈,殺傷力卻提高了不止三成。而且射比起普通地燧槍又快上幾倍,與弓箭射堪堪相當了。
它的缺點是射程比起弓箭還要近一些,不過準確度雖然差,比起拋射箭頭還要強一些,最重要的是楊淩囑咐他們對火藥配比不斷測試,已經試製出更好的火藥,硝石、硫黃和炭粉按照大約7比例配置,其爆炸效果最好。
這一來爆炸衝力大,產生的硝煙汙垢較少,大約連續射六十至八十子彈不必擦拭槍管,而一個再好地弓箭手也無力連續射出二十枝利箭,所以雙方軍隊隻要接近了,在其他兵種的保護配合下,火槍隊的三排輪射將是一場無可抵禦的噩夢。
隻是這種後裝式火槍的閉氣問題還沒有解決,穩定性差,有時會出泄了氣的臭子兒。楊淩當機立斷,立即跑去把研究膛線,已研究的藍眼睛已經變成了紅眼睛、頭一根根都直立了起來,全然忘了上帝是老幾的火者亞三也拉進紙殼槍彈和後裝槍研製隊伍,告訴他先全力研製後裝紙殼彈,至於膛線槍是一定要研究地,卻不急於一時。
在楊淩想來。其練鋼、機床、精密儀器等配套工種還沒有達到相應地科技生產力之前,強行展更先進的槍械是不切實際的,自己又不是萬能工程師,既然解決不了,就把它暫且放下。這種技術仍然可以繼續研究,相信對於其它工種的展也會有促進作用,但卻不應做為主要研究方向。
楊淩時候見過一個住在軍隊大院裏的夥伴兒拿著一柄開了血槽的鋒利軍刺出來炫耀,楊淩心眼多,拿了一套《封神榜》人書。一番忽悠,把那胖子的軍刺誑到了手,可惜隻把玩了兩。就被胖子他爹,那個胖營長給要了回去。
如今看到初步成形的火槍,楊淩想起了那造型漂亮,可以放血殺人的軍刺,曾提議加把刺刀上去,可是火槍畢竟比長槍杆兒和馬刀笨拙,在現代世界雙方均持用火槍地情形下簡單的幾個挑動作可以殺人。在那時冷兵器為主的敵人麵前,火槍加軍刺純屬扯淡。
楊一清隻是持刀做了幾個簡單地砍殺示範動作,楊淩就打消了念頭。決定還是每個火槍配把一腰刀,同時在作戰時配備騎兵和護軍諸兵種聯合作戰。
楊淩走到重兵把守的研製院落,站在和煦的陽光裏,望著山下的村落,心中稍稍有些遺憾,可惜火者亞三不懂火炮。自己除了知道炮彈和現代子彈差不多的構造,對火炮原理更是一竅不通,否則現在有了威力更大的火藥,要是造出殺傷力更大地火炮,戰場上一定所向披靡。
他吸了口氣,心想:“聽火者亞三他們國家已經研製出了後裝火炮,如果能弄來一門研究研究,受些啟。憑這些工匠的巧手一定可以造出更厲害的火器,可惜路途遙遠,現在也沒聽有佛郎機炮船來到中土騷擾。”
“火炮……”楊淩忽地想起抗日片中日本人使用地那種三條支架的鋼炮,又想到手雷,這些應該是易製造、易攜帶,威力卻比普通火槍要厲害多多的武器。
在雞鳴驛時他就見過類似現代手雷的裝備了,隻是造型太大,隻能用來自上而下的拋置,而且火藥爆炸力不足,無法使用鐵製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