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欽封你為威武侯,你倒也不負這威武二字,北驅韃靼,令伯顏和火篩如此猛將望風而逃;東靖倭寇,恩威並撫,百年貽患一朝得平;南降西番,收複滿刺加,諸番國望而生畏,很好,很好!”
蜀王臉上綻起一絲笑容,似對楊淩的武功十分欣賞,一邊著一邊連連頷。旁邊眾文武官員見狀少不得又是一番拍馬奉迎。清靜的大殿裏頓時響起一片嗡嗡之聲,仿佛一群蒼蠅縈繞不去。
楊淩不以為意,淡淡笑道:“多謝王爺誇獎,這都是將士用命,朝野一心,皇上英明。本侯借兵時,川軍英勇善戰,在清剿倭寇時也曾立下大功。王爺是巴蜀之主,本侯還要謝過王爺。”
楊淩一邊欠身稱謝,一邊暗暗腹誹:“今來為的就是看看蜀王對我故意透露的消息有何反應,這可好,他愣跟沒事人兒似的,巴蜀的事隻字不提,跟我縱論起下來了,今算是都交待在這兒了。虛言客套,你捧我、我捧你,我跟他個病秧子有什麼好聊的?雖韻兒和阿德妮不在,就是看伍和愛聊打屁也比在這坐著強呀!我還是沉不住氣呀,如果來了成都就閉門不出,恐怕他摸不清我的底細,反而要著急了,莫非我一到成都便來探望他,表現的太過急迫,讓他看出我心中沒有什麼底牌了?”
楊淩正暗暗尋思著。蜀王已轉口道:“威武侯不但是我大明傑出地將才,對於民政似乎也別有心得。孤王聽,你這一路行來,正在向沿省布政使司推廣引進的西洋作物?”
楊淩見他臉色青白灰暗,顯得無精打彩,不過對這個似乎很關心。忙道:些作物在陝西、湖南和京師試種大獲成功,這些莊稼耐旱耐蟲害,而且隨處可種,不占良田沃土,推而廣之,對農耕大有裨益。”
蜀王微笑道:“這個孤王已經聽了。陝西今年大旱,不過這幾種莊稼收成極好。蜀地多山,有些地方不宜務農,百姓生活貧苦。孤王已派王府管家去陝西收購糧種、聘請懂耕種的師傅,明年巴蜀也要在貧瘠地、沙嶺地上廣泛種植。”
楊淩一聽欣然道:“王爺高瞻遠矚,本侯佩服。此次來到四川,本侯還帶了辣椒、蕃茄等調味品和蔬菜種子,昨日已交給安大人了。相信這些東西一旦收成,必受巴蜀百姓歡迎。”
這話他倒是十分篤定,常言: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看來辣椒要麼是適宜在這些地方種植。要麼適宜這些地區百姓的口味,所以一經傳入中國,才在這些地區揚光大。
安文濤也欣欣然地道:“蜀王殿下最重農耕。南京戶部撥不出銀子,王爺便從王府收入中拿出大筆銀兩興修水利、鼓勵屯田,至於修橋鋪路、開辦民學更是不遺餘力。如今巴蜀耕地達十萬頃,鹽井年產三千萬斤,是立國之初的三倍。如今蜀人自給自足,安逸享樂,再不必高價購進解鹽(山西的鹽),蜀王府功莫大焉。”
楊淩多少了解了一些四川地情形,知道四川的銀葉和瓷器等產量也極豐富。蜀錦的名氣不弱於蘇繡,這些自然不全是蜀王之功,更全非當代蜀王之功,但是曆代蜀王做為巴蜀的最高統治者一直享有然的權力,如果沒有他們從中支持,確實不可能展的這麼快,不禁頷稱是。
可不是本王之功,本王隻是秉承曆代先王遺製,重視農耕、厚待百姓,具體的事情還是蜀地官府和百姓們在做。嗬嗬嗬,本王既非完人,又非全才,這麼多事孤王哪做的來,可不能胡亂攬功。”
安文濤唯唯稱是,隻是臉上笑嘻嘻的十分輕鬆,顯然把這當成了蜀王的客套,並沒太往心裏去。蜀王深深地看了楊淩一眼,道:“威武候既通行伍,又稔民政,還曾是太子侍讀,這樣地人才算是文武全才。”
楊淩連忙欠身道:“王爺過譽,本候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蜀王笑容一斂,道:“威武候功在社稷,有目共睹,就不必過謙了。不過……本王心中哽有一言,實是不吐不快,今日難得見到威武侯,孤王想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好言相勸,威武侯可願聽從?”
楊淩一怔,忙道:“王爺請講,楊淩洗耳恭聽。”
蜀王微微蹙眉道:“威武候武力驅除四夷、關心展農耕,戰功赫赫,政績卓著,孤王十分讚賞。可是……候爺到底是太年輕了,做事不免喜歡急功近利,有些事牽一而動全局,應當慎之又慎,而侯爺……有些欠思量了。”
這話一出,殿中頓時肅然無聲,氣氛開始緊張起來。蜀王是當今子皇叔,巴蜀最高領袖,而且威望隆重,是下第一賢王。他隨意訓斥哪個一二品的大臣,也不算失禮,更不會有人敢出言,手打版,文字版,盡在
楊淩這才知道眼前這個身材魁梧、頗有武將風範的文官就是伍漢的爹,他忙露出一絲笑容,拱手客套了兩句。
瞧現場這情況,他也略摸揣測出幾分,楊淩背起雙手,看看強抑怒氣的伍文定、受氣媳婦兒似的宋愛,再看看房網友情提醒:抵製不良作品注意自我判斷請勿模仿主角適度閱讀益腦沉迷網絡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