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細雨濛濛的天
王克文
往事已成片斷,回憶隻是一鱗半爪,但願對關心它的人有所啟發。
“細雨濛濛的天”
我是在決定將自己交給合作這個地方之時,才知道有合作這個地方的。畢業在即,何去何從,心裏一片茫然。由於看不慣同學們之間的勾心鬥角,自己又是一名班幹部,校園裏到處張貼的“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標語多少感染了我,加之當時的合作師專在我讀書的學校駐下“招兵買馬”,我的老師給我分析了方方麵麵“誘人”的前景,我也參加了合作師專召開的招聘會,光顧了人家的飯局,喝了人家的酸奶,我想總得有所表示才對,想不到這個表示動作幅度也太大了一點。我清楚的記得我們第一次來甘南的那天是個雨天,同行的詩人阿信在歡迎我們的晚會上即興朗誦了他的新詩:“細雨漾漾的天,十二人去了甘南”,頗有點壯士斷腕有去無回的氣概,之後的事實證明,情形遠沒有當初想像的那樣悲壯。我們那十二個人後來陸陸續續調走了幾個,但更多的還是堅持了下來,我願意在此處把他們的名字全部寫出來:鮑俊輝、張筱兌、牟吉信、王效勤、張生智、馬振新、高守清、席劍海、楊誌明、餘雙兒、郭凱寧、還有我。他們成了合作師專最早從高校分配而來的老師,成了最早的一批拓荒者。
許多年過去了,雖然我們可能分別設想過事情也許還有其他的選擇和隨之而來的良好發展,但任何場合、任何時候、我們都沒有就此話題展開過討論,隻見他們都忙碌著,他們也可能沒時間、沒興趣去細想這些。隻是在二十多年後,在同樣是歡迎遠道而來的研究生的晚會上,多事的詩人阿信又朗誦了它的舊作,害得我又喝了不少的酒。
馬圈經曆
條件是簡陋的。學校將自己坐落在甘南民校的幾間低矮的平房裏。我要結婚了,費盡周折才算找到了一間遮風擋雨的所在,是騎兵連廢棄的用來養馬的馬圈。從入住的那天起我就反複推算這伯樂與千裏馬可能有的動量關係,聽說耶穌就降臨在耶路撒冷以北一個發黴的馬圈的馬槽裏,所以還頗有幾份慶幸。房子的窗子還是有的,但從裏麵和外麵都可以輕鬆打開,我為愛人坐月子準備的、還有我結婚時置的那點家產都被一個更需要它的人統統“借”走,沒水、沒電、更重要的是出入時要征得一大群狗們的“同意”。戰士們養了一大幫狗,沒正事的時候它們就在我們經過的路上大搖大擺的“巡邏”,所以我每天的一個任務是護送我那膽小怕狗的愛人上下班。與凶惡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惡狗搏鬥成了我生存的前提和生活樂趣。
就在那個馬圈,我招待了我認識的那些願意到此一坐的朋友,寫下了最早的教案,打了最早的棋譜,讀了一些早已死去的人的不太好懂的著作,為當時不景氣的國民經濟狀況開過一些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沒有信心的振興方案。不過我當時和現在都覺得這種日子並沒有什麼不好。
離開後我多次去過那座房子,領著孩子對她說“瞧,你就出生在這裏”,孩子似乎有所觸動,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由於信息不暢,那座房子被拆時我沒來得及阻止,我想他們無論如何給我打聲招呼才對啊。萬一哪天,我、我的愛人或者孩子或者曾光顧那座房子的人成了名人,他們可就要愧對曆史了。
自行車二三事
馬車、自行車、汽車、地鐵等都是交通工具。北京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有地鐵,比倫敦遲一百年,使國人感到非常沒麵子,但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咱合作是大約十年前才出現第一輛公交,後來才有了出租車,所以,那時的自行車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和代步工具,買一輛自行車大約要花去一個月的工資。
自行車固然給我帶來的主要是方便,但不能說一點煩惱也沒有,譬如你回家早晨去車站時,這時的自行車是騎還是不騎,反倒成了一個大問題,騎去的話沒有熟人寄放到哪裏?那個時候合作發往蘭州的班車每天就隻有那麼幾趟,而且毫無例外早上六點多發車。有一次我就大模大樣的將自行車推進一棟像單位模樣的樓房的一樓拐角處,等我假滿歸來去取時,一個老漢叫住我,讓我為他買一斤茶葉作為“停車費”,我爽快的答應了,可能他馬上就懊悔了,後來我如法炮製,那個老漢死活不承認見過此地有什麼自行車。我的那個自行車就這樣背叛了我,它伴隨了我多年,經冬曆夏,多半的時候是孩子擱在前梁上,老婆坐在後座上,我們一家穿行在合作的大街小巷上。
白 楊
最初那幾年,我印象勞動比較多,這些勞動多數是義務的,屬於學校組織的比如栽樹種草,治理河道,打掃衛生,都是師生一齊動手,大家都很踴躍的參加。我自己也開墾出了一片菜地,種了蘿卜、大白菜、洋芋、大蔥等。在騎兵連居住的那幾年我每天要跑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冬天到來前挖菜窖、劈柴禾、打煤磚,有兩個假期,我同民工們一起挖山拉土、拔草平地,掙點錢以補貼家用……。
我雖然也算個腦力勞動者,但幹體力活也是我的老本行,不過有些體力活我不願意去回憶,但有一種活我感到記憶猶新,這就是植樹。現在校園內那些整齊的楊柳,鬆柏都是大家當年一鎬一鍁種下的。經過若幹年的孜孜以求,我敢肯定地說,現在的合作師專校園成了合作地區美化綠化最好的單位之一,有時候當你分明聽見身後的那一排排白楊朝你發出爽朗的笑聲時,自己還頗有幾份誌得意滿,不過我現在發現校園裏成排的白楊並沒有多少,我就奇怪了,我一直在想:我們當年植的白楊都跑到哪兒去了。直到有一年,我隨其他同誌到主要生源地考察,見到那些從窮山僻壤的角落裏跑出來向母校的老師們致以問候的學生們時,我才恍然大悟。我想這可能就是我之於一所學校的意義。
憶師友
同我們一起見證這段曆史的人還有很多,有些人已經故去。老校長孫學文同誌年過半百,從蘭州到甘南,上的學生灶,吃不好,睡不著,又疾病纏身,在學校的那幾年吃盡了苦頭。去年臘月二十五,在返鄉的班車上,辦公室打電話告訴我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了好一陣子,由於急於看望老父親,沒能親自前去吊唁,至今引為憾事,但還是送去了我的追思之情。楊奎元老先生是從東北師大來甘南支邊的,由於水土不服和高原反應,經常手腫、腿腫,老先生在房子裏買了一台跑步機和疾病做鬥爭。退休回長春後不久就聽說因病去世。梁崇基老先生是我的棋友和忘年交,教了我許多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隻身一人來學校工作,艱辛備嚐,孩子過來看他,他無法安排住宿,隻好將孩子安排到年輕人那兒去擠一兩晚上。慶幸的是,更多的對學校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老前輩們都還健在。學校曾在蘭州集體安置過一批。我每年都能見到他們,但見他們都明顯的老了。我想更多的請他們寫一寫,寫一寫二十年前的合作師專,有條件的話,把他們接過來,讓他們看看今天的合作師專。
作者簡介:王克文,甘肅民族師範學院政法與經濟管理係主任,民族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
艱辛中的快樂
李衛平
我於1990年6月從西北師範大學政治係畢業,被分配到合作民族師專工作。當時學校打算在電聲樂隊中配備管樂器,而我在上大學期間學會了吹奏長號,正合要求。記得與我聯係的是時任學校團委副書記的馬應孝老師和團於當代老師。馬書記是一位非常有激情的音樂人才,在對我談及擴建師專電聲樂隊的設想時,話語間透出很強的專業功底。當代老師的口音與我老家非常接近,感覺非常親切,人又樸實大方。我被他們所感動,愉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