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敬愛的何老
王四四
王四四: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宣傳部主任科員,講師。
高原精神
陳彥峰
二零零八年七月的一天,高原的陽光格外明媚,草原上的空氣清新宜人,師專的校園裏書聲朗朗。似乎一切都很平靜,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然而,對於老郭個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他難忘的日子,他真沒想到,自己奮鬥了十年的目標終於實現了。他成了校園裏頭號新聞人物,校園裏的各個角落都彌漫著以他為話題的空氣分子。
早上課間操時的鈴聲響了後,在憔悴的圖書館前,幾位精力充沛的年輕老師在談論著什麼,於是,好奇的我湊了上去,跟別人一樣想了解最近幾天裏發生的特大新聞。其中一位文質彬彬、、嗓門較大的同事,似乎因為我的出現而故意壓低了聲音:“老郭真厲害,都快六十了,卻考上研了,我們年輕人真是無地自容啊!”
“就是”
“嘖嘖!”
“太厲害了!”
“嘖!嘖!”
“真是老驥伏櫪!”
“這可是全國第一啊!”
“他都考十年了”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他幾位同事頗有感觸。
聽了他們的談論,我什麼也沒說,便悄悄地離開了。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的確,一個不善言談,頭發花白,個頭高大,走起路來總是低頭駝背,搖搖晃晃,一年四季穿著一套陳舊西服的教師,從外貌上根本看不出是意誌超人的老郭。但他就是憑借自己非凡的毅力,戰勝了自我,最終拿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按照一個普通人的思維,作為副高職稱教師是不可能再參加全國碩士統考的,更何況自己的年齡不饒人,即是考上了碩士,三年後也快退休了,這還有意義嗎?但是,對於老郭來說,恰恰相反。在他看來,奉獻,追求,探索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發現自我,評價自我,挑戰自我才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記得七年前剛認識老郭時,隻知道他還是一位老講師,他為人厚道、淳樸,教學踏實、認真,自修勤奮、刻苦。我們是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考研,走到一起的。他很隨和,經常勉勵我,你們還年輕,記憶力好,抓緊時間,一定能夠成功的。他也很謙虛,經常會向別人詢問一些問題。一個紮根在高原學府擔任一線教學工作的普通老師,他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機遇總是垂青於那些有準備頭腦的人。老郭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除了教學外,他充分利用所有的課餘時間學習考研科目:凡是沒有課的時間,他都在發奮的學習;凡是中午休息時間,他都鑽研功課;深夜一兩點,他還在埋頭苦讀。堅持一天兩天容易,但是十年如一日,那談何容易啊!老郭精神是一種高原精神!是合師人的進取精神!
在合作民族師專升本改建的關鍵時刻,一方麵,我們要盡職盡責,全力以赴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麵,我們要學習和發揚“老郭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升本後的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師生們的楷範。
作者簡介:陳彥峰,甘肅民族師範學院新聞中心副主任,講師。
心醉鍋莊舞
田 進
第一次來到甘南草原,我就陶醉在鍋莊舞中了。
在藏歌如訴如喊高亢嘹亮的旋律中,甩著藏服的長袖,在看似很簡單的前進後退、轉體中,陶醉一樣地仰頭、低首、哈腰,後仰、甩手、舞袖,腳下也是歡快的起落、進退、旋轉……跳鍋莊似乎並不需要什麼地方,隻是圍圈而舞,互不影響,而且相得益彰,相互配合著,形成千姿百態的歡樂影像。暢意歡快,自然而和諧,無處不展現著一種忘我的歡快。
“鍋莊”——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
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多次組織鍋莊舞比賽,還在課外活動時間推廣學習,使我終於有機會學會鍋莊舞了。然而看似簡單的鍋莊,對於我這個外行來講剛學之初也是洋相百出,不是同手同腳,就是節拍跟不上,好在大家並不在意。堅持了一個月左右,我也學會了一些基本動作。
我也曾在桑科草原圍著篝火跳過鍋莊舞。音樂是用揚聲器播放的藏族民歌,熱情得像荷蘭街頭那些蓬鬆著頭發的女郎,塗著血紅的雙唇,用放蕩的眼神追隨著你,如果你看她一眼,她便笑得像熊熊燃燒的火焰。此時此刻,所有的勞累、煩惱都隨歌而去,所有的興奮、喜悅都消融在這奔放、瘋狂的熱舞裏。
我也曾在當周草原被蔚為壯觀的千人鍋莊舞震撼過。一千多名幹部、學生、工人和農牧民組成的隊伍,在綠油油的草地上,隨著悠揚的樂曲翩翩起舞。雨水打濕了他們的衣服,順著他們的臉頰流了下來,鞋子已經被水浸透,褲子上都是泥水,但舞者絲毫不以為意,他們踩著草叢中的一汪汪積水,手拉手圍成10個左右的圓圈,雨下得越大,他們的勁頭更足。這真是舞的海洋。
後來,我在蘭州多次與鍋莊舞不期而遇。不論是廣場上的群眾還是校園裏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他們都是那麼投入。從草原來到城市,鍋莊舞仍然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舞蹈,歡快的舞蹈對於一個人的靈魂影響是很深的。我喜歡上了這個舞蹈:鍋莊。人不是隨意的,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了生活中的生存定律,在西裝革履領帶皮鞋的包裝下失去了自己。而隻有這樣的舞蹈才給每一個人恢複自然之人性快樂的可能。
鍋莊,我是你的戀人,也是你的情人,你的奴隸。
作者簡介:田進,甘肅民族師範學院漢語係講師。
支部書記二三事
蘇相君
那年,我跟同窗好友A一起來到合作師專任教。
七月一日報到,拿著從財務處領出來的一千塊錢,連同喜悅一起揣到口袋裏,與A到合作市裏轉了轉,買了點旅遊紀念品。匆匆地將行李暫時放在係黨支部書記辦公室裏,就乘車回家了。
八月二十七日,我們早早來了。
先取行李。學校還沒有正式上班,於是我們想辦法問到支部書記的電話號碼,還聽說他叫紮西。電話打通了,是我打的。
“喂,請問您是紮書記嗎”
“哦,我就是。”
於是我把情況說了。
幾分鍾後,從樓道那邊來了一個人。樓道裏比較黑,遠遠看見他穿著一件淺綠色的休閑西服。漸漸近了,看清楚他中等身材,大概三十六七歲模樣,頭發短短的,是分頭。臉上白白淨淨的,不像是我想象中的藏族風格。眼睛不是很大,嘴巴不大不小,不說話時很安靜地抿著。突然,一種親切感傳遍於全身。再一想,他的臉長得像我外祖母。
紮書記話不多。
很快,我們取上了行李。
開學後,慢慢才聽到係上老師都管他叫桑書記,再一問,原來他的名字叫桑吉紮西。於是,我跟A很尷尬,叫了好長時間的紮書記原來應該叫桑書記。改口時很難為情,書記說,藏族人沒有姓,叫桑吉也行,紮西也行。於是我們才釋然。
後來,發現桑書記的話少得出奇,而且說話時總是慢騰騰的,慈祥而又清淨。每次跟書記在一起時,如果沒有事,書記就不說話,隻是很慈祥地坐著。我們就沒話找話說,我們說一句,書記說一句,再不多一句。他從來不發脾氣,一直都是那樣微笑著,不說話。他工作起來定力很強,坐在電腦前一聲不吭地,很快就能把該做的材料做出來。
大家熟了之後就經常拿書記開玩笑。有一次,係主任在團學會議上給學生幹部講話時.要求我們的男生不留長發,主任很風趣地說:“大家要向書記學習,書記的頭是標準頭”。惹得在場師生都笑了。
因為書記的頭發是短分頭,很幹淨。
書記有個小嗜好,他愛喝酒。酒量很大,喝酒也誠實,偶爾醉了便很可愛。他不耍酒瘋,隻是笑嘻嘻的。 這時候就會唱起他那首《阿媽的羊皮襖》,很深情。還會跳新疆舞,跳起來總會惹得大家開懷大笑。
後來,我從係上調出來了,跟書記接觸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耳畔還時時響著書記那首《阿媽的羊皮襖》,深情而又婉轉。
作者簡介:蘇相君,甘肅民族師範學院教務處幹部,講師。
以甘肅民族師院的名義
楊 花
她屬於中國高校版圖上的“第三世界”,雖然年輕,但卻承載著一個群體的夢想甚至未來。
存在就意味著希望、承諾和張力。24個春秋的砥礪與耕耘,碩果初現,桃李煥然,她已經赫然在世人麵前樹起子一座豐碑。“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誌氣”,為振興民族教育,發展民族經濟嘔心瀝血、終身無悔就是她的承諾與追求。
老一代奠基人已被載人了學校發展的史冊,新一代學院人正手握接力棒奮力前進。在青藏東緣這個被稱作“羚羊出沒的地方”,合作師專帶著露珠與花草混合的氣息對世人說:“來吧,朋友,你的壯美人生將在這裏啟航”。我看見鮮豔奪目的民族之花在這裏盛開,那是二十多個民族的莘莘學子團結友愛、好學上進的聖潔群像;我看見挺拔明亮的燈盞在這裏無私普照,那是德高學重的人師在這裏諄諄教誨、辛勤耕耘的高大背影。
我有幸加入了這個團隊,從此和她同呼吸共命運。雖僅短短五年的從教曆程,但卻有了不俗的收獲:教學基礎在此奠定,從教理念在此形成。尤其是我深切感受了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他們有著豐富多彩的性格氣質,操著質感不一的方言土語和民族母語,淳樸、本色、原生態中蘊含著一種樂觀上進的新銳氣息,在讓我深深體味了色彩斑斕的文化拚圖的同時,也感到了一種難度,一種集中所有學生情智統一施教的難度。可是我更感到這是一種最可寶貴的財富,需要全力去開掘,去提煉,以期從中發現甚至創造出一種東西。有難度才有高度。我想,這正是我們的特色,更是我們的優勢所在。甘肅民族師範學院這個神聖的殿堂和甘南草原這塊沃土已經滋育成就了不少賢達學長,相信現在以及今後,必將成就更多的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