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的智慧 2.(1 / 3)

軍事戰爭的智慧 2.

曹操采用誘耳引敵之策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嗎?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地區對峙。袁紹派他的謀士郭圖和大將淳於瓊、顏良等到白馬進攻曹操的部將東郡太守劉延。袁紹自己則帶兵進抵黎陽準備南渡黃河。四月,曹操北進援救劉延。途中采納了某士荀攸所獻計策,北渡黃河攻擊敵人後方是假,輕裝回襲白馬是真,結果斬顏良於千軍萬馬之中,袁紹眼見損兵折將,氣得七竅生煙,不聽謀士的勸阻而全軍出動,強奪官渡。

曹操知道此事後,采用“誘餌引敵”的辦法破敵,他立刻命令騎兵火速趕到延津附近,卸下輜重,並且把馬也放了,然後隱蔽起來等待命令。曹操靜待戰機,直到袁紹的大隊人馬趕到,正在動手搶奪曹軍有意丟棄的那批輜重馬匹時,才下令發起突然襲擊。由於曹軍猶如“飛將軍從天而降”,袁軍驚惶失措,頓時大亂,大將文醜首先在混亂中被關羽砍下馬來。大將被斬,袁軍士卒像沒頭的蒼蠅,東撞西竄,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又見無處可逃,隻好舉手投降。延津之戰後,曹軍再接再力,一舉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我還想知道]

官渡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袁紹的兵力三四倍於曹操。

“誘餌引敵”之計是荀修向曹操建議的,曹操聽後,覺得可行,便依計行事。

諸葛亮是巧設空城計嚇走

司馬懿而解了平陽之圍嗎?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長期處於混戰之中。有一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自領兵東進,去攻打司馬懿。走到半路上,他又決定由自己率領一萬人守衛陽平,令大將魏延等率大隊人馬繼續前進。

司馬懿得知蜀軍出征,就率領二十萬大軍迎擊諸葛亮,逼近了陽平。

一天,司馬懿派偵探前去陽平偵察。偵探回來報告說:“諸葛亮駐軍陽平,且城中兵少士弱。司馬懿聽了,很是疑惑,就沒敢貿然逼近陽平,而且下令部隊在距離陽平城六十裏的地方安下營寨。

這時,諸葛亮已得知司馬懿的大軍近在眼前,早晚之間都可能發生危險。

此時,諸葛亮依舊神情自若,他叫來部下,不慌不忙地對大家說:“大家都不要驚慌。把城門打開,再派出一些老弱士兵們去打掃四門以裏的街道。違令者斬。”

第二天早上,司馬懿派往陽平的偵探回來報告說:“陽平城四門大開。城裏不見人馬行動,平靜異常,隻有一些老弱殘兵在那裏清掃街道。”司馬懿想,諸葛亮用兵一向小心謹慎,從不冒險行事,如今他已知道我兵臨城下,怎能如此大意呢?一定是設有埋伏,故意做出這種假象,引我們上當的,還是小心為妙。於是,司馬懿命令大軍撤退,離開了陽平城。

司馬懿領兵撤退至半途,突然明白過來了,準備率兵重返陽平,但為時已晚,諸葛亮的援兵已經到了。司馬懿失去了作戰機會,後悔莫及。

司馬懿生平多疑,諸葛亮抓住司馬懿多疑的性格弱點,巧施空城計,嚇跑了司馬懿,解了陽平之圍。

[我還想知道]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國的軍師,足智多謀,料事如神。

司馬懿率軍逼近陽平時,因為和魏延率領的軍隊錯道而行,所以並不知道魏延帶領大軍已走。

馬隆巧用磁鐵礦石以少勝多嗎?

晉朝時,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名將,叫馬隆。

一次馬隆率領三千多兵士,和一萬多羌兵發生了大規模的戰鬥,由於敵眾我寡,硬拚肯定是不行的,他便把軍隊布置在一個險要道口上。

在了解當地地理情況時,他偵察到附近有一座磁性很強的磁鐵礦,於是心生一計。

馬隆命令士兵到山裏挖來許多磁石,並全部壘在險要道口的兩邊。

在雙方打了四五個回合後,由於晉軍寡不敵眾,紛紛向堆滿磁石的險要道口逃去。羌軍認為機不可失,便緊緊追趕,但到了那狹窄的山道口,穿著鐵鎧甲的羌兵一個個像著了魔,身不由已,被磁鐵吸住了,怎麼也掙脫不開。此時晉軍撥馬而回,直殺得羌兵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這一仗,馬隆巧用磁鐵礦石,吸住敵軍兵器,使敵方以為晉等使用了妖術,得以以弱勝強,說明在軍事鬥爭中要善於利用環境條件為我所用,出奇製勝。

[我還想知道]

馬隆命人堆好磁石後,便命令全軍將士脫掉鐵盔甲,換上牛皮盔甲。

當羌兵的先鋒隊被磁石吸住後,後麵的士兵還沒有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時,就被晉軍打得片甲不留了。

傅永巧移標記打亂了敵人陣角嗎?

南北朝時,南齊皇帝派遣大將魯康柞、趙公政率領一萬大軍侵犯北魏豫州的太倉口。豫州刺史命令傅永帶領三千人馬前去阻擊齊軍。

麵對著敵強我弱的形勢,傅永對戰事作了周密的分析。他根據吳楚將領慣於偷營劫寨的作戰特點,采取了相應對策。一切都布置妥善之後,他又找來了十幾名精壯士兵,對他們說:“敵人如果夜裏來偷襲我們,一定是在河水較淺的地方渡河,並且事先在南岸備有火把,以便他們返回時點燃,作為渡河的標記。你們幾個人趁黑偷渡到河南岸,隱藏在河水最深的岸邊。如果今夜敵人渡河來北岸,你們暫且不動,等到北岸的敵人南返渡河時,南岸齊軍一定會點燃火把,這時,你們也馬上在河水最深的地方點起火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