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者,繼也;衣者,可引申為德化,教言。所謂入鄉隨俗,秦紹來到三國,也就順便為自己取了個表字——繼衣,有繼承先賢教化萬民之意。
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誌向,例如南陽袁術,取字公路,公路有代漢之意,結果袁術果然稱帝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秦紹有不願爭霸天下之意。
確實,在確定自己來到了漢末,尤其是建安十三年後,秦紹便選擇了另一條路!
赤壁之戰後,天下大勢已成,而他孤身一人,沒兵沒將,與這個世界的世家又沒有任何關係,根本沒有成就霸業的契機。
契機不再,也就無所謂王途霸業之說了。
但這不代表他就胸無大誌,不然他也不會給劉備勢力下坑了!
繼衣,即為繼先賢之誌,教化萬民。秦紹來自後世,那時的華夏昔日的輝煌不再,人民血性全無,隻一個彈丸小國便壓得國家抬不起頭來。
一個人被人欺負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欺負他的人狠狠揍一頓,不問緣由,沒有妥協,哪怕欺負他的是一個比他更強壯的人!
這無關乎法律與道德。
古有氣血之說,一個人愈強大,他的氣血就愈強。反之,一個人氣血愈強,他才能愈加強大!
血冷了,闖勁沒了,遇到強大的人,自然尊嚴也就沒了!
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戰爭就是混亂,舊的秩序被打碎,新的規則才能重建!從某些方麵來說,戰爭也就意味著機遇,新舊勢力的交替也多發生在戰爭時期!
而秦紹要做的,也必須在國家交替中才能做到的——摒棄儒家思想中磨滅人性之理,再現百家爭鳴,重塑民族血性!
曆史證明了百家爭鳴的必要性,絕對的權利意味著絕對的腐敗,而沒有競爭的思想,固步自封之下,必然會導致覆滅浪潮的降臨!
思想純潔而至高無上,她不是當權者的工具,而是心靈慰藉,是時代前行的燈塔。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帝王的統治。而要使帝國穩定,百姓不鬧事才是關鍵,百姓怎麼才能不鬧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權神授,人不可逆天!
於是,新儒學應勢而生,化成了被統治階層的思想枷鎖,束縛了人們幾千年!
“百家爭鳴,我為其一,立言成家,應運成教!”
秦紹的理想很偉大,但現實並不樂觀,其中有或大或小的問題,君王的態度、儒家的阻撓、世家的不滿、人手的不足等等。
其中隻君王態度這一點,以漢室宗親自詡的劉備便不會讓他動祖宗留下的根基,哪怕他是仙人!
這也是秦紹不選擇輔佐劉備的原因之一。
雖然有了目標,但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切都是未知。
此時劉備正與手下商議軍事,秦紹聽的是一知半解,隻覺心中煩悶,便想辭別劉備,出去走走。
劉備見秦紹對軍議不感興趣,心中暗喜,畢竟秦紹貴為“仙人”,又智謀超群,若想奪權簡直輕而易舉。而秦紹此舉無異於在向自己表明誌向,他當然高興,而且還派了趙雲給秦紹當護衛,以護安全。
當然,還有暗中監視之意。
秦紹見劉備派趙雲來保護他,雖知劉備還是不放心自己,可心中依舊湧出一絲感動:這可是趙雲,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其武力冠絕天下,後世就有一呂二趙三典韋之說。
史實不可查,但這可是以電影為藍本。在這裏趙雲七進七出曹軍的風采,比之呂布也不遑多讓!
………
樊城城外,一座小山丘之上,秦紹靜靜的站在那裏,眺望著遠方天際。
此時已是傍晚,夕陽西落。暗金色的雲層下,一隻覓食歸來的鳥兒孤獨的盤旋著,傳出一聲聲淒鳴。遠處的群山籠罩著一層層暮靄,兩三棵樹孤零零的聳立在空曠的原野之上,隻能看見一條條黑色的輪廓。
“子龍,你老家是常山真定的吧!家中還有什麼人?”
“嗯?”
趙雲就站在秦紹身後,低著頭不知在想什麼。聽到秦紹的話,趙雲抬起頭,卻看見秦紹呆呆的看著遠方,眼神迷離。
“家中尚有兩子。”趙雲在秦紹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彷徨與孤獨,心中疑惑,口中卻毫不遲疑的回答道。
“趙統、趙廣,可惜了……”
秦紹回憶起趙雲兩個兒子的生平,可以說有趙雲這樣的父親,兩人怎麼著也該大有所為。可是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對趙統與趙廣的記載卻都是平淡無奇。
歸其原因,還是因為趙雲的出身不好,受到劉備勢力的排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