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回到家,馬上做起實驗來。他分別在平坦和凹凸不平的路上推小車。結果,小車在不平的路上,用力一推,沒走多遠就停下來了;而在平坦的路上,小車卻能跑很長的一段路。牛頓的結論說:“假如小車被推一下,前麵沒有摩擦,也沒有力阻擋它,它會一直跑下去的。而一輛靜止的車,沒有力去推它,它會永遠不動。”

後來,牛頓終於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結論。肥皂泡上的發現

在劍橋大學畢業後的牛頓,回家探親。一天,他和父親去田間鋤草,休息時,牛頓將蒲公英的莖條摘下,吹肥皂泡玩。吹著,吹著,他突然發現一個個肥皂泡在陽光下變得五顏六色,便奇怪地問父親。

父親說:“這有什麼稀奇,肥皂泡本來就這樣。”

“不,這一定與太陽光有關,它說明陽光並不隻是一種顏色。”

“誰不知道太陽光是白色的?傻孩子!”

“問題沒這麼簡單,我要認真地研究一下。”這個自小就有股子“牛勁”的牛頓,一旦遇上疑惑,不弄個水落石出,是不會罷休的。

第二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牛頓收拾了一些必要的器具,開始了自己的實驗。

牛頓在窗前一邊吹肥皂泡,一邊拿著玻璃片觀察起來。

當他無意間拿起一塊三棱形的玻璃,對著陽光晃動時,奇跡出現了:三棱形的玻璃上呈現出了肥皂泡上的景觀,但比肥皂泡上閃爍不定的色彩,顯得更穩定、且分層分條呈現。牛頓看了高興地數了起來:“紅、橙、黃、綠、青、藍、紫,啊!陽光中包括七種顏色。”

當牛頓正為自己的發現歡呼雀躍時,他馬上又想到:白光既然可以散成七色,那麼,七色光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得到白光呢?於是,他連忙試驗,果然如此。

就這樣,牛頓從普通的肥皂泡上,發現了光學物理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理——光的色散和聚合原理。

揭開雷電之謎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一位18世紀電學史上的勇士,他曾不顧生命危險,做了一次轟動世界的實驗:利用風箏,在電閃雷鳴的時候,把空中的雷電引到地麵,揭開了雷電之謎。

在這以前,雷電一直是一大謎。有的人認為它是“上帝之火”,是天神發怒的象征。後來,有科學家猜測,雷電可能是某種毒氣在空氣中爆炸的結果。富蘭克林不同意這些觀點,他認為雷電不過是自然界的一種放電現象。

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在1752年7月,他選擇了一個悶熱的、雷電交加的日子,帶著事先精心製作的白色絲綢風箏,來到費城郊外。他準備親自做一個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在風箏上安了一根尖細的鐵棒,然後將風箏用麻繩係住,並在麻繩末端分成兩支,分別係上一片銅鑰匙和一段絲線。最後,他握住絲線,將風箏放上天。

不一會,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當他用手指去碰那銅鑰匙時,一朵藍色的火花立即朝他射 來。他頓時感到一陣麻木,差點被彈倒。

“啊!這就是電!和實驗室裏的電火花一樣!”富蘭克林在雨中興奮地叫了起來。

後來,富蘭克林根據凡是高聳的目標都容易招引雷電的現象,發明了避雷針。

避雷針很快得到了推廣,從美洲到歐洲,到世界各地。這麼一根小小的避雷針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高樓免受了雷電的襲擊。在逆境中成長

居裏夫人是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因為發現了“鐳”而聞名於世。

居裏夫人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超人的才智。她的記憶力特別強。每當哥哥姐姐念書,她就在旁邊用心地聽,三四歲的時候就能熟背許多詩篇了。父親是一所中學的物理教師,房間裏放著不少物理儀器和礦物標本,像玻璃管、石灰岩等,小瑪麗經常溜進父親的房間,著迷地看父親擺弄這些小東西,還不時用小手指去碰碰玻璃管。一次,她認真地拿起一個燒杯問父親:“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父親告訴她說:“這是燒杯,是做實驗用的。”可是,她一不小心把燒杯掉到了地上,燒杯碎了。但父親並沒有責怪她,反而給她講了許多有趣的科學故事。從此,這些故事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裏。正是在父親的誘導下,她從小就對科學有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