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看他渾身濕透了,叫他趕快起來。老萊子不依,賴在地上不肯起來,還撒嬌地說:“給我吃李子糖我才起來。”
他的雙親見兒子又換了新花樣,覺得既新鮮又有趣,笑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歡樂的氣氛充滿了老萊子的家。
由於老萊子能夠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麵都滿足雙親,所以他的父母在他細心的服侍下,始終笑口常開,精神愉悅,成了當時遠近聞名的長壽老人。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出行在外,忽然聽到有人哭得很悲痛。孔子說:“快點趕車,前麵有個賢人。”來到哭聲傳來的地方,隻見一個人身穿粗布衣服,手裏拿著鐮刀,正在路邊哭泣。孔子認識他,他的名字叫皋魚。
孔子下了車,前去跟他說話:“您並沒有遇到喪事,為什麼哭得這麼悲痛呢?”
皋魚說:“我已經有三種過失了。年輕的時候,為了求學而周遊於諸侯國之間,我的雙親去世了,我因此而失去了侍奉雙親的機會,這是我的第一個過失;我當初所立的誌向非常高遠,不想在國君手下從政做事,失去了為國家和百姓盡力盡責的機會,這是我的第二個過失;本來我與朋友的關係很深厚,但是,隻因為一點小事就與他們斷交了,這是我的第三個過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過去了就永遠無法追回來的,是歲月。一旦失去了就再也無法見到雙親。我要從此離開人間了。”
皋魚說完,立刻就死去了。
孔子說:“弟子們一定真誠地看待他所說的話,並牢牢地記在心裏。”
於是,孔子的門人辭別孔子而回家贍養雙親的有十三個人。仲由為親負米
春秋時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時候家裏非常窮,但他侍奉父母卻是極盡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隻隨便吃些粗糧。有一次,家裏沒有糧食吃了,卞州的糧價卻一路飛漲,家裏僅剩的那些錢已無法維持下去。子路聽說百裏之外的某地糧價較低,便不分晝夜地親自趕往那裏買了米,扛著回家。看著父母又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他心裏樂滋茲的。
兩位老人過世後,子路遊學到了南方,得到了楚王的重用。這時的他每次外出都非常風光,上百輛隨從的車子前呼後擁,座位上鋪著厚厚的墊子,每次宴飲也都是豐盛的佳肴,聲勢極為顯赫。但子路卻一點也不高興,他常常麵對著自己擁有的一切黯然神傷,還經常歎息著對人說:“我現在雖然高貴了,可我的父母在哪裏?雖然我還想吃粗糧,還想像當年一樣肩扛米袋步行百裏回家,可是卻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