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話題 4.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一天,牛頓和他的侄女在蘋果樹下乘涼。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到他的身邊。牛頓撿起蘋果,又看看樹,自言自語地說:“又沒有風,蘋果怎麼會掉下來呢?”

“那是因為蘋果熟了。”侄女說。“為什麼蘋果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飛呢?”牛頓反問道。侄女一愣,回答不上來了。

這時,樹上又掉下來了幾個蘋果。牛頓想:“蘋果隻往下掉,說明了地球對蘋果有吸引力。就和運轉的地球離不開太陽,運轉的月亮離不開地球一樣,都是吸引力在起作用。可是,地球為什麼沒有被太陽吸走,月亮也沒有被地球吸過來呢?”牛頓想著想著,隨手把蘋果扔了出去。蘋果在空中劃了一道弧線,落到了遠處。侄女一看,高興地說:“咱們來比賽,看誰扔的遠!”結果,當然是牛頓贏了。侄女不服氣地說:“要是我的力氣比你大,我扔的一定比你更遠!”牛頓接著想:“蘋果沒有馬上落到地上,說明蘋果有一種向外逃的力量。那麼,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它們卻總碰不到一起,不正說明了吸引的力量和向外逃跑的力量在起作用嗎?”

蘋果落地的現象,使牛頓發現了宇宙間的萬有引力定律。萊特兄弟造飛機

是誰發明了飛機?他們是美國的萊特兄弟。哥哥叫威伯·萊特,弟弟叫奧維爾·萊特。他們年輕時當自行車修理工,但一直夢想著能在天空飛翔。

當時,德國有位滑翔機專家叫利連撒爾,在他的一本關於滑翔的書中寫到:“誰要飛翔,誰就得模仿鳥。”這句話讓萊特兄弟很受啟發,他們決心要研製出飛機,飛上天空。

萊特兄弟放下了修理自行車的工作,白天出去觀察鳥的飛行,晚上學習鑽研飛行知識和原理。經過觀察,他們發現老鷹在轉彎、升降時,都要將翅膀傾斜,尾巴還不住地扭動。他們又參照書本上的知識,經過兩年多上千次的失敗和教訓,終於製造出了帶有方向舵的滑翔機。

1903年12月17日上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塊開闊地上,一架名叫“飛行號”的飛機在弟弟奧維爾·萊特的駕駛下,緩緩升上了天空。12秒鍾後,飛機又平安地降落到地上。雖然隻有短短的12秒,飛行的路程也隻有120公尺,但它卻是人類飛行史上的一座裏程碑!1908年41歲的哥哥威伯·萊特駕駛飛機在天空飛行了2小時20分23秒。萊特兄弟飛上藍天的夢想實現了。開水壺與蒸汽機

瓦特是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的發明家,他發明了蒸汽機,被人稱為“蒸汽機之父”。

瓦特小時候非常喜歡提問題。一天,他在廚房看奶奶做飯。一會兒,爐子上燒的水開了,奶奶對瓦特說:“孩子,幫奶奶把爐上的水壺拿下來。”瓦特答應著來到火爐旁。他看見壺裏冒出的水蒸氣,不斷發出“哧哧”的聲響,壺蓋也不停地上下跳動。瓦特感到很奇怪,就問奶奶:“奶奶,壺蓋為什麼會上下跳動呢?”

奶奶說:“水一開,壺蓋就跳動了唄。”

瓦特又問:“為什麼隻有水開了,壺蓋才會跳動呢?”

奶奶一時答不上來,就沒再吭聲。

這以後,瓦特像著了魔一樣,常常盯著燒水壺,一看就是大半天。他想:“壺蓋一定是被水蒸氣推動而上下跳動。既然一壺開水,能夠推動一個壺蓋,那麼用更多的開水,產生更多的水蒸氣,不就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瓦特逐漸明白了:水蒸氣在膨脹時,它的壓力要比水大一千八百倍。瓦特從水蒸氣原理中,進一步得到啟發,他又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發明了“蒸汽機”。他的這一發明,推動了世界工業的大發展。蔡倫造紙

最早的時候,人們是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或刻在竹板、絲絹上,很不方便。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人會用植物纖維造紙了,但這種紙看起來十分粗糙。後來,人們又造出了以絲為原料的“絲絮紙”,但造價太昂貴。到了東漢時期,有個在朝中當宦官的人叫蔡倫,他決心尋找一種更好的造紙方法。

蔡倫經常到河邊,觀察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後,剩下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有人就把它曬幹,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他到造紙的作坊,向造絲絮紙的工匠們請教,逐漸了解和掌握了造紙的基本過程。

為了造出既經濟又實用的紙,蔡倫一開始就采用樹皮、麻皮、破布、廢魚網常見的材料,把它們搗碎,做成紙漿。他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撈紙漿,撈出的紙漿便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曬幹後就成了紙。

公元105年,蔡倫給皇帝獻上了通過這種方法製造的新紙。從此,紙由貴重物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並被列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留聲機的發明

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一生有2000多項發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留聲機、電燈、電影機等。

有一次,愛迪生在調試電話時,發現傳話器的模板隨著聲音而相應地震動。他想弄清這種震動的幅度,便找來一根短針,一頭豎在模板上,一頭用手指輕輕地按著。隨著聲音的強弱,手指便覺得短針有不同程度的顫動。聲音高顫動則快,聲音低顫動則慢,很有規律。

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一個大膽的設想誕生了:既然說話能使模板震動,那麼,這種震動反過來不就可以發出原來的聲音嗎?這個想法像火花似的,使愛迪生激動不已,他想:一定可以製成一種留住聲音的機器——留聲機。

要製造能記錄聲音的機器,在當時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

愛迪生產生這一想法後,就像著魔似的,食不香、睡不著,整天呆在實驗室裏。經過4晝夜的苦戰後,愛迪生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1877年8月17日,他寫道:“我用一塊帶針的膜片,針尖對準急速旋轉的蠟紙,話音的震動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蠟紙上了。實驗證明,要將人的聲音留住,日後隨時再放出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愛迪生根據自己的實驗,很快設計好圖紙,交給技術高明的機械師克羅西製作。克羅西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圖紙上畫的是些什麼,便問道:“先生,這是啥玩意兒?”

“是會說話的機器!”

克羅西為了看個究竟,馬上照圖紙製作起來,隻花兩天的工夫就把機器做好了。

試驗開始了,愛迪生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取出一張錫箔裝在滾筒上,讓針頭對準錫箔,然後搖動曲柄,邊搖邊對著機器唱起來:“瑪麗有隻小羊羔,它的絨毛白如雪,不管瑪麗去哪裏,它總跟在身後跑。”唱完後,他又把圓筒倒回原位,重新搖動曲柄。這時,奇跡出現了,機器開始唱歌了:“瑪麗有隻小羊羔,它的絨毛白如雪……”聲音跟愛迪生一模一樣。

“我的天啊!機器真的會說話呀!”在場的人聽了,個個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