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張弓搭箭,倭寇的首領應聲倒地,眾倭寇見頭目死了,更是像沒頭的蒼蠅亂作一團。戚家軍則個個像下山的猛虎,殺得倭寇抱頭鼠竄。為了逃命,他們故意把搶來的金銀珠寶扔得到處都是,想借此吸引戚家軍的注意力。沒想釗戚家軍紀律嚴明,士兵們連看都不看地上的東西,一如既往地拚命追殺,倭寇們暗暗叫苦。

台州一仗,戚家軍大獲全勝,還救出了被倭寇抓去的五千多名老百姓。

從此,戚家軍聲名遠播,屢戰屢勝,掃除了江浙一帶的倭寇,然後進軍福建,直逼倭寇老巢,短短三個月就蕩平了橫嶼、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使倭寇毫無立足之地。

從此以後,戚繼光和其他抗倭將領,密切配合,轉戰東南沿海,經過13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掃清了危害我國東南沿海300餘年的倭寇。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小名叫三宅,出生在雲南的一個回族家庭。父親和祖父去麥加朝聖過,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航海經驗。鄭和很小的時候就學到了這方麵的知識,後來他進燕王宮當了太監,因聰明能幹,受到成祖朱棣的賞識,便賜名給他——鄭和。

公元1405年6月,鄭和自蘇州劉家河出發,經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當時出使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海洋與沿海各地,艦隊規模龐大,大約有27000人左右,不僅有士兵、水手,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艦隊由兩百多艘大船組成,最大的船長達44丈,寬十幾丈,在當時是非常少見。鄭和第一次出海,到了分城(今越南)、錫蘭等國家。船隊裝載著大量金銀珠寶。每到一國,他首先是上國書,然後送禮物給國王,表達明政府的友好、善意之情。許多國家見鄭和如此友好,都對他們以禮相待,有的還派使臣隨船帶貢物回訪。

返航經過舊港時遇到了麻煩。舊港有個叫陳祖義的海盜頭目,聽說鄭和船隊帶有大批寶物,就和夥商議,假裝迎接,乘他們不備,進行偷襲。幸虧有個當地人得知此事,暗暗派人通知了鄭和。

鄭和也想趁機殺一儆百,讓其它圖謀不軌的海盜,不敢再輕舉妄動。於是鄭和布下天羅地網,他把大船散開停在舊港外,命令將士做好應戰準備。夜深時,陳祖義以為鄭和船隊疏於防範,便親自率領一幫海盜前來偷襲。誰知剛到近前,隻聽一聲炮響,周圍大船都駛攏過來,把海盜的船圍得風雨不透。明軍從大船上射箭,丟火把,霎時間海盜的船著起了大火。陳祖義等眾海盜走投無路,萬般無奈之下,隻得投降歸順。鄭和等人一路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京城,明成祖見各國使者送上大批寶物,大喜過望。明成祖也重重賞了鄭和,認為他出海有功,使大明的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