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另一種物是人非(1 / 3)

不錯,舒宇用來回應那個留學生狂妄言論的詩,正是前一世北島最為著名的一首朦朧詩,名字就叫作《回答》。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問,這首《回答》不是為了反映詩人對政治黑暗的不滿嗎?

的確,前一世對於這首創作於1976年的詩作,公認的解讀就是:作者用這首詩展現了對那個時代的悲憤,對那時的人性的無奈,對那個世道受害者的冤屈的同情。

然而,這首詩是朦朧詩啊。

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朦朧詩自會被理解成不同的意思,而現在,根本是不同的世界,這首詩自然便被理解成了另一層的意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卑鄙的人總是暢通無阻,沒錯,這個卑鄙的留學生,用汙蔑祖國這樣卑鄙的手段,來獲取米國人的認同,從而想未來在米國暢通無阻?

“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這一世的二十多年前,湧起了一陣赴米熱,能去往米國被國人誇張的稱之為淘金,更有甚者把米國稱為創業者天堂。然而那“金”並不是真金,而是虛有其表的“鍍金”,加上當時米國對黃種人的種族歧視,不知有多少華人“淘金者”被顛倒是非,承受不白之冤,甚至含冤而死。

而後麵一係列“我不相信”的排比句,則被這一世的人們,理解成了對那位留學生不實言論的反諷。

至於全詩的最後一句“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則被這一世的人們公認為這一首詩的點睛之筆,是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對於不壞好意的國家的宣戰,華夏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再次崛起,要讓未來人用公正的眼光見證這一切的發生。

優秀的朦朧詩,其實是不存在真正的“正確答案”的,誰解釋的更為合理,相信的人更多,誰的解讀就是正確答案。

這一首《回答》放到此時此刻,以上的解讀是最為合理的,於是,便成為了正確答案。

舒宇和曹妤牽手躬身謝幕。

音樂聲漸消。

取而代之的,是全場近萬人雷鳴般的掌聲。

觀眾,主持人,工作人員,以及剛才吵著嚷著要退賽的其餘參賽者。

按照以上意思理解本詩的,鼓掌是因為舒宇巧妙的文字排列和“隱喻”的內涵。

而並未立即理解本詩的,鼓掌則是因為這首詩中,磅礴無比的氣勢,以及舒宇和曹妤那及其到位的朗誦。

當然,這首詩的第一批“讀者”,可不僅僅是現場的近萬人,這是在直播啊,電視上,網絡上,立即就引發了對這首詩的熱議。

在一片讚揚聲中,哪怕仍存在著為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立思維而唱反調的聲音,卻猶如是落入無垠大海中的一滴雨水,顯得是微不足道。

或許這一首詩,放到舒宇的前一世,隻不過是一首十分優秀的現代朦朧詩,與之可以並肩的現代詩也有不少,比其更好的詩歌也有。

但,放在這一世呢?

可以說,自從舒宇將這一首詩從前一世搬到這一世,便是注定了他不凡的結局,奠定了這次大學生詩歌朗誦賽的冠軍。

無人質疑!

“我不相信!”

“大宇聲音太好聽了!充滿磁性卻不少剛強!”

“曹妤女神聲音也很好啊!”

“我也不相信!這就是我的回答!”

“聽之前,也曾對這個事件心緒矛盾。但聽完以後,深有感觸!大讚,感謝兩位聲情並茂的朗誦!”

不就之後,這首《回答》便是以神一般的傳播速度,在詩歌界流傳開來。

注意,這裏說的,不是中國詩歌界,而是世界詩歌界。

不列顛文版,日耳曼文版,法蘭西文版,東瀛文版相繼產生。

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中外著名朗誦大家,帶著自己的理解對此詩朗誦詮釋。

總之,這首來自舒宇前一世,北島的《回答》,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