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2)

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期的,就比如說我家裏要蓋樓房一件事。

那個時候家裏請不起工人,所以我們也就隻能自己動手。那個時候爺爺奶奶找人畫了地基之後就開始自己挖。

爺爺是打算按順序來。他決定先幫我大伯開始蓋房子。我在放學之後也得去工地幫忙。我爺爺選擇的地點是在馬路旁邊。離我老家比較遠。因為馬路是在蓮湖島中間位置。我們村裏是沒有通馬路的。因為需要蓋房子,所以我也沒有了閑工夫去想報複別人的事情。

我的生活也就這樣安穩了下來。直到端午節的時候才出現了新的變化。

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外公讓我去他家過節。我那個時候絕對是家裏的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的那種。不單單是我爺爺奶奶重視我,我的外公也很看重我。

但是我的外公並不是蓮湖島上的人。他是島外另一個小鎮的人。島外有一個鎮子名曰雙港。那個時候給雙港的人打電話的時候就可以聽到電話鈴聲裏麵說“雙港正在做什麼……”。我總是會把這句話叫做“香港正在做什麼……”,每次這個時候我就會有一種雙港鎮很是繁華的錯覺。但是雙港的經濟也並不是很發達,雙港鎮和蓮湖鄉的經濟水平其實差不多。

並且在那個時候雙港人和蓮湖人大多還是互相敵視的。因為兩個地方最初都是靠捕魚為生,所以兩者之間的摩擦很多,矛盾也就漸漸地積累了下來。蓮湖人叫雙港人叫山裏佬,雙港人管蓮湖人叫蓮湖佬。“佬”這個後綴的稱謂在那個時候還是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的。

我在蓮湖的時候,很多老人都是管我叫山裏佬,而我在雙港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叫我蓮湖佬。我就是那種兩頭都不討好的人。

這就是我最鬱悶的事情之一了。我並不喜歡去雙港。除了不熟悉之外,還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說,我和雙港人的交流就存在問題。

我所在的鄱陽縣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這裏的地方方言是融合了閩南語、贛語和粵語等好幾種方言而形成的。因為融合程度不同,所以各地的方言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那裏有一種情況叫十裏不同音。就是說過了十裏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方言。這句話雖說有些誇大的成分,但是也確實是我們那裏的真實寫照。就我那個蓮湖島上的人,雖說所使用的方言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我卻知道,在島上其實也有著好幾種口音。雖說都可以聽懂,但是差異還是存在的。至於到了雙港,那就真的聽不懂那裏的人說話了。沒有長時間的相處,一個雙港人和一個蓮湖人幾乎是不存在交流的可能的,因為根本就無法聽懂彼此在說什麼。

我去了雙港之後,根本就找不到人玩。其實最初的時候也有人會來找我玩的,但是我和同齡人之間的交流隻能依靠普通話。

鄉下的小孩子,普通話說得其實並不利索。不是說存在口音問題,而是說他們根本說不來普通話。“不要緊”這一句話在他們說起來就變成了“不緊”……我無法忍受這種情況,我覺得他們實在是太笨了,連普通話都說不來。這種人是沒有資格和我在一起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