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
善於統兵打仗的將領要能屈能伸,其意誌剛強卻不可固執己見,性格柔順卻不可軟弱。因此能夠以弱製強,以柔克剛。
空城計退司馬懿
南征結束後,接下來自然是承續劉備建立的蜀漢王朝的任務,北伐曹魏,興複漢室,諸葛亮為此在積極謀劃著。
在諸葛亮47歲那年,夫人黃月英為其生下了長子諸葛瞻,小妾韓慧也懷上了孕。年近半百得子,使諸葛亮夫婦都異常高興。原先,因為無嗣,兄長諸葛瑾把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為養子。諸葛亮曾對他嚴格教育,寫下了《與兄瑾世子喬言書》。現得了親子,諸葛亮立即寫信給兄長報喜,派人送到東吳去。
曹操死後,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到蜀漢建興四年,曹丕因寒疾不痊而薨,時年40歲,其孺子曹睿即位。
同年,驃騎大將軍司馬懿上表大魏皇帝,要求鎮守西涼等地,曹睿準奏,封司馬懿為提督。
諸葛亮聽到報告不由大驚,司馬懿深有謀略,必為蜀國大患。參軍馬謖對諸葛亮道:“司馬懿雖然是魏國的大臣,但曹睿一向對他懷有戒心。我們不如派人秘密潛往洛陽等地,散布流言,說司馬懿想要造反,借曹睿殺了他。”
諸葛亮用了馬謖之計。果然不久,曹睿中了馬謖的反間計,隻因疑心是吳蜀奸細所為,所以未殺司馬懿,罰其削職回鄉。
諸葛亮聞聽司馬懿中計遭貶,大喜。第二天後主早朝,大會官僚。諸葛亮上《出師表》欲北伐中原,以申述出兵中原之大義。
《出師表》中奏道:“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耕田種地,隻想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未曾想在天下顯身揚名。先帝不因為臣卑賤,反而降低身份,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詢問天下大事,臣非常感激,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趕上荊州大敗,臣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迄今已21年了。先帝知道臣小心謹慎,所以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臣。從接受遣命以來,臣日夜都在憂歎,惟恐辜負了先帝的厚望,有損於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臣在五月裏渡過滬水,深人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現在南方已經安定,國家兵甲已足,應動員三軍,北伐中原,這是臣對先帝的報答,也是效忠陛下應盡的責任。”
諸葛亮一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既為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為臣之責。
隨即諸葛亮又下了一道討伐曹魏的詔書,進一步使北伐中原的行動出師有名,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據有荊、益,南撫夷越,奪取中原,興複漢室,是《隆中對》製定的戰略決策。
征服南中,是諸葛亮整個軍事戰略計劃一部分,他的最終目標並非偏安一隅,而是要北伐中原,統一中國,匡扶漢室。
因此,征服南中返回成都後,諸葛亮立即開始準備北伐中原之事。第二年六月,諸葛亮瞅住孫吳政權兩次向曹魏起兵之機,決定揮師北伐,以完成先帝劉備之遺誌,了卻他自己平生宏願。
諸葛亮說:“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擔,夙夜不曾有所懈怠。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可以沒有內顧之憂了。不趁此時討賊,恢複中原,又更等何時!”
這時班部中太史譙周走出來奏道:“臣夜裏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未必能夠取勝。”之後對諸葛亮言道,“丞相十分了解天文,為何強要去北伐呢?”
諸葛亮說:“天道變化無常,怎能過於拘謹固執?如今我將軍馬駐紮在漢中,觀北魏的動靜再做行動。”
於是,諸葛亮留下內外文武一百多人,一同治理蜀中之事,自己點將出師。後主帶領百官,一直送出成都北門外十多裏路。諸葛亮辭別後主,旌旗蔽野,戈戟如林,率軍往漢中逶迤進發。
這次北伐,幾乎動用了蜀漢所有的將領,名曰30萬,其實隻有五萬左右,顯然諸葛亮並未傾巢而出。
蜀漢建國不久,加上劉備去世,北伐雖然重要,內部穩定更是生死關鍵。首先是廖立,恃才自傲,爭官奪利,誹謗別人。諸葛亮嚴明執法,對其進行彈劾,廖立被免去官職,廢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
再就是朝廷重臣李嚴,個人野心急劇膨脹。他勸諸葛亮受九錫之禮,晉爵稱王,就像曹操對漢獻帝那樣。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諸葛亮帶上不忠逆臣的罪名,讓諸葛亮倒台,自己好取而代之,諸葛亮不同意,對其進行了駁斥。
後李嚴要求劃出五個郡建立巴州,由他出任刺史,企圖與朝廷分庭抗爭,遭到諸葛亮的嚴詞拒絕。後來李嚴由於誤送軍糧,反推卸職責,欺君罔上,被流放於梓潼郡。
諸葛亮率領大軍抵達陝西與四川交界的陽平工,即今陝西勉縣西北後,諸葛亮決定不直接從陝南出兵攻取民收、鹹陽等地,而是迂回用兵,先取隴右,以形成對曹軍西線的威勢,再從西向東全線出擊。
當諸葛亮的軍隊西出祁山、突然出現在隴右地區時,駐隴魏軍毫無防範,紛紛潰敗投降。
諸葛亮很快就占領了南安即今甘肅隴西東南。大水,即今甘肅通謂西北和安定,即今甘肅鎮原東南數郡,從南至北,清除了隴右的魏軍,並派兵進駐街亭即今甘肅秦安東北,以扼守隴西至關中的咽喉要道。
諸葛亮自出師以來,累獲全勝,心中甚喜。一日正在祁山西城,即今陝西安康北會眾議事,忽報魏主曹睿麵詔司馬懿,恢複官職,即將起兵平西。諸葛亮大驚道:“我所憂患者,就是司馬懿這個人。”
曹睿聞知蜀軍已出兵隴西,親帥大軍坐鎮長安,派大將張郃領五萬軍隊赴西線迎敵,兩軍在街亭相遇。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占領街亭,即今甘肅莊浪東南,作為據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
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麵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隻好央求馬謖撥給他1000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隻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1000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1000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由於馬謖拒諫,致使戰略重地街亭失守。諸葛亮頓足長歎道:“大事去矣!這都是我用人不當的過錯啊!”
於是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退回漢中。又派心腹之人,分路去報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軍和百姓,全都撤入漢中地區。
諸葛亮分撥已定,忽然十幾次飛馬來報說:“司馬懿引大軍15萬,望西城這邊蜂擁而來!”
諸葛亮這時身邊沒有別的大將,隻是一班文官,所帶的5000軍士已派出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下2500人在城中。
眾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全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眺望,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往西城殺來。諸葛亮傳令:“將旗幟全部藏起來,諸軍各守城鋪,若有自行出入或高聲講話的,立即斬首。大開四麵城門,每道門用20個軍士,扮作百姓的樣子,灑掃街道。魏兵來到的時候,不許擅自行動,我自有計策。”
諸葛亮仍身披鶴氅,頭戴綸巾,領兩個小童攜一張古琴,來到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弦。
司馬懿的大軍前隊來到城下,見到這般情景,全都不敢進城。司馬懿不信,叫三軍停住,親自飛馬過去,遠遠地觀看,果然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邊站著一個童子,手捧寶劍;右邊站著一個童子,手執鳳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來個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一見心中大惑不解,便來到中軍,叫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向北山退去。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道:“說不定諸葛亮城中沒有軍,故意作出這種姿態?父親為何就退兵了呢?”
司馬懿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沒有冒過險。今日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攻進城,一定會中他的計。所以應當速速退兵。你這小輩懂個什麼?”
諸葛亮見魏軍走遠了,大笑起來。眾官無不驚駭,問諸葛亮道:“司馬懿可是魏國名將,今日統率15萬精兵來到這裏, 一看見丞相掉頭便走,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道:“他料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行事,而今日這般大模大樣,一定是城中藏有伏兵,所以就後退了。其實並不是我冒險,而是我迫不得已。他一定帶軍往北山小路去了,我已令興、包二將在那裏等候。”
眾人聽罷都驚異地歎服道:“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要是依我們這些人的意見,早就棄城而逃了。”
諸葛亮說:“我們這裏隻有2500軍士,要是棄城而走,必不能走遠,還不被司馬懿給抓住?”說完拍手大笑,道,“我要是司馬懿,就不退兵。”
然後下令叫西城百姓隨軍一同遷往漢中,並說:“司馬懿還會來的。”於是諸葛亮便離開了西城,往漢中而去。
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馬謖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監獄裏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裏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以後,他真的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諸葛亮雖然無過,但依然甘願降職,因此,我們不能驕傲自滿,要學會自我批評。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
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再上表北伐討魏
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當年的八月,東線孫吳卻在石亭,即今安徽潛山東北與曹魏的戰鬥中打了一場大勝仗。
不久,東吳派使臣到蜀中來致書,請求出兵共討魏國,並述說東吳不久前大破曹軍之事,一來,顯示自己的威風,二者,表示與蜀國和好。後主大喜,令人持這份使書到漢中,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正值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準備再次出師,收到後主書信,立即設宴大會諸侯。
宴席間,忽然刮起一陣大風,竟將庭院前的一棵鬆樹吹折了,眾人都大吃一驚。忽報趙雲將軍昨夜病重而死。諸葛亮大聲道:“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我失去了一隻臂膀啊!”
眾將無不揮淚泣顏。諸葛亮命子龍二子到成都去麵見後主報喪。
後主聽說趙雲死,放聲大哭,道:“想當年,先父攜民渡江,遭敵兵追截,朕尚年幼,要不是子龍將軍單騎拚死相救,朕早就死在亂軍之中了!”
立即下詔,敕厚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可四時享受祭祠。子龍二子謝辭而去。
後主身邊的大臣這時上奏說:“諸葛丞相將軍馬分撥已定,即日就將出師伐魏了。丞相派楊儀帶《出師表》來到成都,呈交禦覽。”
這便是後來著名的《後出師表》。
近年有人提出,《後出師表》應是諸葛亮所寫。因為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很熟悉,如果《後出師表》為人偽撰,張儼不會不加辨別就把它收進《默記》。至於陳壽,因為不敢犯司馬氏之諱,所以不敢把罵他們為魏賊的《後出師表》收入《三國誌》本文。
但較多的人恐怕還是認為《後出師表》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比較而言,這一種意見理由充分一些。
《後出師表》所說的很多事情與史實不合。比如,它列數曹操的幾次失利,如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祈連、僵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除南陽、烏巢、潼關幾次遇險史書有記載,另幾次都沒有確切依據。又比如,《後出師表》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連年不征不戰,坐使孫策據有江東,這和史書記載的情形也不合。
這或者可以解釋為史書缺載或誤載,或諸葛亮誤記,但有一件事卻不可能誤記,即趙雲之死。趙雲是建興七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雖然失利,但未大敗,更不至於喪生,他還被貶為鎮軍將軍,這是退軍以後的事。
這是《三國誌?趙雲傳》和注引《雲別傳》明確記載的。但上於建興六年十一月的《後出師表》卻說趙雲和另外七十多名戰將都已經死了。這個明顯的漏洞很難作別的解釋。
更主要的是,《後出師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諸葛亮之手。《後表》是上給後主的,諸葛亮這時盡管攬蜀漢大權於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後主窩囊無能,但後主畢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劉備臨終之重托,因此,他對後主一向是恭謹的,雖時時苦心勸諫,但措辭總是誠懇委婉,《前出師表》就是這樣。
不像這篇《後出師表》,開頭就直說後主無能,當麵指問:“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這不是臣下對君主的口氣,更不像諸葛亮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