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禁閉島》:陰謀、拯救與死亡
2012十部不得不看的驚悚電影賞析
(編輯/懌城)
影片《禁閉島》改編自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丹尼斯?勒翰的作品深具改編成好萊塢大片的潛質,2003年根據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神秘河》改編而成的影片就收獲了多個奧斯卡獎項。同年丹尼斯?勒翰又推出了他的新作《禁閉島》,在他的筆下大開大合、懸念此起彼伏的情節是如此令人神往和信服。《禁閉島》登上了美國眾多暢銷書的排行榜,被稱為神秘小說的巔峰之作。電影版《禁閉島》由於著名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與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的再次合作以及影帝本?金斯利的加入更是備受關注。經典的原著、大牌的導演與強大的明星陣容,都是影片高質量的保證。而影片獨特的敘事手法以及多角度的觀看感受,更是令人稱道。
一、布局縝密的陰謀
如果依據影片開始的敘事邏輯來解讀,那麼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布局縝密的陰謀。聯邦執法官泰迪和搭檔查克為了調查女罪犯瑞秋離奇失蹤的案件而來到了四麵環水的孤島。島上的精神病院中關押著全美國最危險的精神病罪犯,瑞秋因在湖中親手淹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而被關押在此。泰迪還隱藏著另外一個目的,找出殺死妻子的縱火犯安德魯,傳言他也被關在島上。案件的調查並不順利,先是在瑞秋的房間裏發現了寫有“誰是67號?”的紙條,而島上一共隻關押著66名犯人。而後,精神病院工作人員的阻撓,醫生和護士閃爍其詞的回答,一個稍顯清醒的精神病人給出的提示,護士假扮的瑞秋,這一切都使泰迪深陷迷惘的危險境地。同時,越來越頻繁的頭痛和二戰殺戮場景的不斷湧現也在不斷地侵蝕著泰迪的正常思維。暴風雨的不期而至和對外通訊的中斷,使泰迪孤立無援。C區病房中的喬治告訴泰迪,燈塔裏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尋找接近燈塔的途徑時,泰迪在懸崖的山洞中遇到了真正的瑞秋。瑞秋向泰迪講述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陰謀:精神病院的醫生在這裏進行著泯滅人性的人體實驗,通過殘忍的腦部手術使人失去知覺和情感進而達到被控製的目的。她曾是這裏的醫生,因反對這種慘絕人寰的實驗而被誣蔑成精神病人。泰迪在島上服用的“阿司匹林”和吸食的香煙中含有令人產生幻覺的精神藥物。在曆經千辛萬苦之後,泰迪終於來到了燈塔,然而在考利醫生早已準備好的大量“證據”麵前,泰迪緊繃的神經終於發生了斷裂。泰迪承認自己就是殺害妻子的凶手,而且2年前就已經是島上的第67號病人。
從此種視角分析,《禁閉島》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破案懸疑片。精神病院的醫生為了避免他們慘無人道的罪行被揭發,設置了層層陷阱試圖從心理和生理上摧垮泰迪,使他永遠被困在孤島之上。而影片所要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陰謀故事而已,背後隱含的意味更是發人深省。無論是二戰集中營中的畫麵還是泰迪妻子死亡的場景無疑都是對暴力的強烈控訴。“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暴力。人們為了生存,為了情欲,為了理想,為了榮譽……總之,為了一切與人切身利益有關的事,始終沒有放棄過最有效的手 段——暴力。”正如片中監獄長所說:暴力是上帝所給予的禮物,根本沒有什麼道德秩序,僅有的是我的暴力能否勝過你的。精神病院中藏匿在暗處的變態行徑,更是道德淪喪的表現,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以犧牲鮮活的生命為代價。如果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來理解,那麼影片則是對上個世紀美國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隱喻。孤立、封閉的小島,天空中始終布滿陰霾加上暴風雨的無情肆虐,這種陰冷、壓抑的環境也正是當時美國社會整體氛圍的真實寫照。故事發生在1954年正是麥卡錫主義最後的瘋狂時期。二戰勝利後共產主義思潮在美國也十分盛行,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政府開始推行麥卡錫主義對共產主義進行無情地打壓。在這一過程中,不乏大量無辜的人牽扯其中被誣蔑和誹謗加以莫須有的罪名,這對美國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人人自危。影片中所流露出的壓抑、恐懼、迷茫的特征,也正是當時的美國社會所共有的。雖然《禁閉島》所描述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但不意味著這樣的社會陣痛就此銷聲匿跡,可以肯定的是隻要土壤適合,人身自由淪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現象就可能在任何時代任何地 方再次出現。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又一次觸及了人類社會的瘡疤,將人性之險展現在世人麵前,這也無愧於他“電影社會學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