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魏延至死也沒明白,自己因何被殺,其原因是:心高性傲。
智慧總結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不過,這種觀點隻有在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事中不可小覷的缺陷。與人交往過程中,許多人都吃過偏激執拗的虧。
11.待親人從容,對朋友誠懇
【原文】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剴切不宜優遊。
【釋義】當父母兄弟、骨肉至親間發生矛盾或人倫慘變事故時,我們應該保持沉著、從容的態度,不能因感情用事而變得衝動,做出過激的事情,最終把事情弄得更加無法收拾;好朋友之間如果有什麼過失,就應該直言不諱地誠懇勸阻他,絕對不能因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直說,從而保持沉默,眼睜睜地看著他繼續錯下去。
朋友之失,不宜優遊
蘇東坡曾經改過王安石的《詠菊》詩,後因被貶黃州,得以目睹菊花落瓣,才知道是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心裏非常慚愧。於是,他想找個適當的機會向太師賠罪。
在冬至節即將來臨的時候,黃州太守讓蘇東坡寫冬至節的賀表,並派他帶著賀表在冬至節時上朝進賀,蘇東坡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進京。動身去京城的時候,他忽然間想起,王安石曾囑咐他取三峽中的中峽水。由於當時被貶心中不服,他將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現在決心一定要將此事辦妥。
於是,他決定從水路走,順路取中峽水。但因為太過疲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忘記吩咐水手打水。一覺醒來時,船已過中峽,行至下峽。蘇東坡吩咐水手馬上調轉船頭,去取中峽的水。
不過,逆水而行非常困難。這時,蘇東坡遇見一個老者,便問三峽中哪一峽水好。老者說:“三峽之水,晝夜不斷,很難分出好壞。”蘇東坡想:“既然三峽之水相差無幾,那麼,幹脆就直接取下峽的水好了。”於是,他讓水手將下峽水裝滿了一甕,接著星夜趕到東京。
蘇東坡見了王安石後,拜伏於地,為往日錯改詩句向其謝罪。王安石沒有把那件事記在心上,他對蘇東坡說:“那時你沒見過那種景象,我沒有怪你。”隨後便問蘇東坡有沒有取來中峽水。蘇東坡令人取來水,王安石立即讓人取來盛水的甕,並開始煮水衝泡陽羨茶。過了許久,水中才略有茶色。
王安石見狀問道:“這水是從什麼地方取來的?”蘇東坡回答說:“就是從中峽取來的。”王安石又問:“你取的真是中峽水?”蘇東坡回答說:“是的。”王安石見蘇東坡仍不說實話,笑著對他說:“你又在欺騙我了。這水明明是下峽的水,你為何非要說是中峽的水呢?”蘇東坡感到非常吃驚,於是老老實實把事情經過告訴了王安石。隨後,他問王安石如何知道水是來自下峽。王安石先是告誡他說:“作為讀書人,不可以輕舉妄動。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接著,他又向蘇東坡解釋道:“上峽的水流得太急,下峽的水流得太緩,隻有中峽的水流得不緩不急。太醫院官是一位明醫,他知道我患了脘變症,所以讓我用中峽水泡茶喝。用上峽的水煮陽羨茶,味道較濃;用下峽的水煮陽羨茶,味道較淡;而用中峽的水煮陽羨茶,味道則濃淡適中。如今用你帶來的水煮茶,這麼久才見茶色,所以我知道你取來的水是下峽水。”
蘇東坡聽完王安石有理有據的分析後,感到心悅誠服,於是再次向王安石謝罪。王安石沒有批評他,反而安慰他說:“其實你並沒有罪,隻是因過於聰明而導致了疏忽大意。”
對待蘇東坡犯下的錯誤,王安石沒有嚴厲批評。他先是通過泡茶知識來讓蘇東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再和顏悅色地指出蘇東坡之所以會犯錯的原因,從而使得蘇東坡容易接受。這種批評方法自然是上策。
兄弟之失,懇切指正
在曾國藩的同年進士中,有一位叫做陳源袞的同鄉,他可以稱得上是曾國藩的諫友。
曾國藩早在1838年中進士後,就與陳源袞成了親密的朋友。1840至1845年間,曾國藩和陳源袞來往更多。兩人盡情暢談古今天下大事,探討學問、人生等諸多問題。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曾國藩和陳源袞相互幫助,坦誠相見,經常毫不客氣地直言對方的缺點、毛病。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雲(陳源袞)來,久談,彼此相勸以善。預言皆已所未能而責人者。岱雲言餘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說“予於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後人,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曾國藩切實感到這位同年好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缺點,以致發出“直哉,岱雲克敦友誼”的感歎。
當陳源袞有不當之處時,曾國藩也直言批評。陳源袞心地高傲,有時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別人的誤解。曾國藩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廣交朋友,為以後好相見。你的妻子去世之後,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帳之類的禮物,你應該回謝,但你沒有給雷鶴皋謝書。此等處很要緊,反映了為人做事的原則。至要至要,務求三思。”
陳源袞的脾氣不好,有時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影響到處理公務。對此,曾國藩信中嚴厲批評陳源袞:“前麵與岱雲淡時,曾稱尊嫂為陳氏功臣。近聞又奪還鐵券一次,吾不信也。果爾,則國藩臨別曾囑老岱懲忿,又忘之耶?自彼此次病後,不啻一家骨肉,故敢道及,諒不見罪。”
1845年,當陳源袞奉旨赴任吉安太守時,曾國藩感到缺少了一位好朋友。在惆悵之餘,曾國藩撰寫了一篇《送陳岱雲出守的安序》,勉勵陳源袞忘記生活中的不快,不要因為每日的惆悵影響了政事。當接到陳源袞從江西寄來的書信時,曾國藩欣喜若狂。他勉勵好友潔身自好,清正廉明為官,並回信懷念他們同在京城友好相處的日子:“計與閣下相處八年,憂戚愛憎,無一不相告問,每有稱意之言,與不可於心之事,輒先走白閣下。今遽乖分,如何可任。”陳源袞在吉安有所作為,不久即調任廣信知府。曾國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書信中提醒他不要鋒芒畢露,以免引起別人的忌恨和不滿:“岱雲在外間曆練,能韜鋒斂銳否?胡以世態生光,君以氣節生芒。其源不同,而其為人所忌一也。”
智慧總結
對待朋友需要剴切,不要因為是朋友就毫無原則地包容他。如果一味包容,無論對朋友還是對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如果你不指出朋友的錯誤,他便無從改正,甚至不會覺得自己犯了什麼過錯;而你如果及時指出他的錯誤,也許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也盡到了做朋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