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建功立業篇5(1 / 3)

第六輯 建功立業篇5

16.看得清形勢,擔得起重任

【原文】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釋義】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什麼功名利祿,權勢地位,甚至是自己的肢體都是屬於上天的,是它賦予我們的形體,如果能夠超越這一切,來客觀地看世界,那麼,得出的結論隻能是:無論是骨肉至親的父母兄弟,還是世間萬物都與自己是一體的。如果人既能看清物質世界的虛偽變幻,又能認清精神世界的永恒價值,那麼他才能夠擔負起救世濟民的重大使命,也才能擺脫萬事萬物施加給的枷鎖。

不能順應“時勢”,“才能”無處顯示

魯國有李氏和王氏兩家人,他們互為鄰居。相同的是,兩家各有兩個兒子,每家的兒子均是一個熟知兵法一個熟知學術。不同的是,李氏家的兩個兒子分別在齊、楚兩國當差,前途一片光明,而王氏家的兩個兒子甲和乙卻長居家中,忍受著貧困。

終於,甲、乙二人忍無可忍,決定闖出一片天地。向李氏家的兩個兒子進行了一番討教後,甲去了秦國,乙去了衛國。

到了秦國後,精通學術的甲向秦王提出以仁義治國的建議。秦王說道:“如今群雄逐鹿,爭霸天下。兵馬糧草才是最有用處的,以仁義治國隻會自取滅亡。”一怒之下,秦王令人割下了甲的舌頭。

同時,精通兵法的乙在衛國也受到了挫折。他建議衛侯排兵布陣、銳意擴張,遭到了衛侯的反對:“我國弱小,求安之道在於侍奉大國、安撫小國。一旦窮兵黷武,必然國破家亡。”隨後,衛侯令人斬斷乙的雙腳。

順勢者昌,逆時者亡。雖然甲和乙與李氏家的兩個兒子在才能上不相上下,但在對時勢的參透上卻存在著巨大差異。不能看清形勢的甲乙二人,不但沒有發揮救世濟民的使命,而且會掉了自己的前程和安危。

臨變心不驚,敢於擔重任

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幫助父親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隋朝的大將,被封為唐公。作為顯赫家族之後,李世民從小受到了家庭文武習俗的熏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青年時代的李世民不僅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而且還練就了一身武藝。李世民對《孫子兵法》頗有研究,經常用孫子之言與父親討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其父的喜愛。

由於家世的關係,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經常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而遷徙,雖然生活居無定所,但也給他提供了一個了解社會現實情況的機遇,使他見多識廣,眼界開闊,形成了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這些素質能夠讓他清楚地看到形勢的變化,從而在遇事時頭腦冷靜、處事果斷。

唐朝建立初年,擺在李氏父子麵前的首要任務,是消滅群雄,統一國家,鞏固政權。

由於李淵稱帝後不便再出征作戰,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李淵處理國家政務。鑒於李世民豐富的作戰經驗,這個時候,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順利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唐初,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他們割據一方,手握重兵,因此統一的任務非常艱巨。麵對如此艱巨的重任,年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作為軍事統帥,他率領千軍萬馬,開始了曆時四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全國的戰爭。

在統一的戰爭中,王世充和竇建德是兩支非常強大的力量。麵對強敵,李世民知己知彼,正確地判斷了軍事形勢,衡量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迅速擴大了戰役範圍,最終一舉戰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支勁旅,從而使關東地區的統一進程大大加速。

隨著統一全國戰爭的結束,李世民由於功績卓著,威望日益提升,權力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他掌握著大量能征善戰的軍隊,同時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位居宰相之職,使其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有著特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世民是一個有長遠眼光和心計的人,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條件,有意識地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並逐漸組成了一個幕僚集團。李世民的這個親信政治集團對唐王朝的穩定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於有強有力的後盾,李世民逐漸產生了覬覦帝位的野心。當統一戰爭結束後,李世民在幕僚的支持下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更加強烈和迫切。

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閑之輩,李世民顯赫的軍事地位和威望,引起了他的嫉妒,使他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皇位繼承權,他也大力收羅人馬,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李建成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東宮集團,合謀對付李世民。隨著形勢的發展,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爭權活動也逐漸由暗鬥轉向明爭,越來越激烈,最後隻能以流血來解決一切。

有一次,李建成請李世民去飲酒。李世民的部下勸他不要去,以免不測,但李世民堅持要去。果不然,李建成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喝下酒後,頓感不適,立馬返回秦王府。回去後吐了好多血,幸好沒死。後來李元吉又在唐高祖麵前奏了李世民一本,想借父親的手殺了他。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手下的幾個親信,都勸李世民搶先動手,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避免受製於人。

形勢已迫在眉睫,當時雙方已經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勢,誰先動手就有可能取得勝機。這時,李世民冷靜地思考了李建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分析了自己所處的形勢,如果再隱忍不發、不做決斷,部下就有可能產生離心的傾向,於是他痛下決心,準備搶先動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的協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在皇宮的玄武門埋伏下一支精兵,準備乘李建成和李元吉經過這裏的時候殺死他們。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去見唐高祖,當他們騎著馬剛走到臨湖殿,發覺四周情況跟往常不一樣,感到事情有變,就立刻掉轉馬頭往回走。這時宮城北門玄武門的伏兵四起,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被尉遲敬德殺死。

這時候,唐高祖正在太極宮的湖裏劃船,李世民的部下跑來報告:“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把他們殺了!”唐高祖非常震驚,但也無可奈何,身邊的大臣們勸他讓位給秦王。

這次政變之後的兩個月,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位,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從此李世民開始了他的皇帝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