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許多人指出,木鳶與風箏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木鳶是用木頭製作的靠滑翔前進的鳥形飛行器,而風箏是用紙糊以牽引為動力的飛行器,風箏的真正發明者是韓信。因為史書上曾記載過,韓信率大軍圍楚軍於垓下,日夜趕製了一紙風箏,派一個身輕的年輕人坐在上麵,悄然飛到楚宮上空,唱起了淒婉的楚歌,來渙散楚軍的鬥誌。雖然這個記載可能有些誇張,但已正式有風箏這個說法,說明那時紙糊的風箏已出現。
也有人對韓信發明風箏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古籍所記載韓信使用的紙鳶,並沒有提到用繩子牽引這個關鍵問題。而五代時的李鄴所做的糊紙引線的風箏,才是真正意義的風箏。但把風箏的發明推遲到五代也不太符合事實,因為遠在南北朝時的蕭梁時代,已有明確記載,說明風箏已經應用於軍事方麵,這個時間是公元549年,比李鄴早四個世紀。
總之,風箏的發明者到底是誰,一時還難以確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6毛筆是蒙恬發明的嗎
截止二十世紀中葉,毛筆還是我國的主要書寫工具,如果談到它的起源,必須先談談秦朝的戍邊大將蒙恬。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將,曾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保衛國土。在毛筆發明前,中國的文字是用刀鍥刻的。傳說蒙恬率軍駐紮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經常變化,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製,做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後,將狼毛製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製筆的材料。後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就是從這裏來的。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
但1954年6月,在長沙左加公山發現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戰國古墓,隨葬品中有一個竹筐,竹筐內發現了毛筆,筆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的,這是至今為止發現時代較早最完整的一支毛筆,比蒙恬用毛製筆時間要早。另外,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點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麵繪有人麵紋、魚紋、鳥紋、鹿紋、三角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先在軟的陶坯上描繪圖案,然後烘燒,推測當時的描繪工具應是毛筆類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工具。但由於一切都沒有實物加以證明,隻能是一種推測。這兩種推測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一時也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