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流行語反思(1 / 2)

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流行語反思

理論研究

作者:趙婷

【摘要】 在新媒體時代,教育流行語的傳播擁有了更為便捷的渠道。然而,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流行語的影響力也借此得以擴展。本文論析了當前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流行語對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並對其背後隱含的教育問題作出了反思,以期找回失落在傳播浪潮中的教育理性。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教育 流行語

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流行語,不再滿足於靜靜地懸掛在教室牆壁,而是借以“微”傳播的形式,對教育以及教育中的人產生著潛移默化而日益廣泛的影響。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流行語的傳播,可以深刻地折射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使得教育應有的理性湮沒在看似熱鬧的傳播浪潮之中。這些教育流行語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人—媒”關係發生深刻變革的今日,其借以各種新媒介而產生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一、當前教育流行語的消極影響

教育流行語的創作者與傳播者是廣泛的,但是受其影響最大的仍是學生。熱別是對於當今大多學生而言,他們熱衷於利用新媒介獲取、傳播或分享信息,因此不經意間就可能會被教育流行語的傳播之網所籠罩。為更理智地看待教育流行語,對其潛在的消極影響作出思考是必要的。

挫傷學習信心。諸如“笨鳥先飛”、“朽木不可雕也”等流行語,不但毫無激勵價值,反而挫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教育有時竟是如此無力?它不敢嚐試改變,不願承擔責任,麵對受教育者成長中所遇到的一些困境,僅采取了一種先驗的消極否定的態度。試想,一個學生被貼上了“笨鳥”、“朽木”的標簽,他對自己的認識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聯係皮格馬利翁效應分析,當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不同時,其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會有所差別,而這種差別對某些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終究是難以彌補的。在教育環境中,沒有人有神通的本領或是天賦的特權,去對一位學生作出武斷的、終結式的、純粹否定的“評價”。

誤導學習方法。有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流行語,看似是以一張合理的麵孔出現,因為其總是和一種“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相聯係,似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鬥誌,從而為其取得好的分數、進入好的大學奠定基礎。但是,刻苦的精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全部。一味鼓勵學生“刻苦”,而忽視助其發掘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忽視學習的高效,是不明智的教育。諸如“零抬頭,無聲音”、“累死也比輸了強”、“隻要學不死,就往死裏學”、“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寧吃百日苦,不留終身憾”、“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等流行語,似乎將學習者放在了一個靜默的陀螺上,不停地用一種外在的壓力與束縛性的環境,“鞭策”學習者預習、聽講、複習、考試等。學習本身需要刻苦的精神,但是刻苦不意味著呆板,也不意味著痛苦;學習本身又是充滿了樂趣,一旦發現這些樂趣,就足以衝淡所有付出之“苦”。也有觀點認為,這些教育流行語是追求效率的體現,學生在與升學考試賽跑的過程中分不出多餘的時間來挖掘學習的樂趣。但是,如果缺乏了“勞逸結合”這種正確學習策略的引導,反而不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與其讓學生那早已疲憊的思維陷入“空白式的迷茫”,不如鼓勵其走出書桌上壘砌的“高牆”,調整狀態,輕裝前行。

扭曲學習心態。諸如“提升一分,幹掉千人”等教育流行語,乍一讀為之“振奮”,仿佛學生都是在學海中與命運搏擊的勇士。然而,冷靜反思就會發現,這種激勵其實略帶盲目而且“短效”,因為其根本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心態。首先,這些流行語強化了學生與學生對立性的一麵——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競爭性是必要的,合理的競爭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但是過分放大這種“競爭性”就會使學生隻關注他人對自己成功的“阻礙”作用,而忽視超越自我的積極意義,更少有體察主體間的交往意義。第二,這些流行語強化了學生與考試對立性的一麵——似乎“不是考試戰勝學生,就是考生戰勝考試”,當學生的學習隻是為了戰勝外在的“考試”,就不難理解學生對自我以及他人的漠視。其實,學生與考試之間的這堵“牆”應變為一座“橋”。因為前者是未知的攀越,後者是自然的延展。考試是必要的,如果其能夠自然地聯係起學習者的此岸與彼岸、學習的起點與終點,行走的距離與路邊的風景,則會更為合理。綜上,這樣的流行語是名副其實的“流行語”,它們能激勵學生一時,卻無法內化為學生成長的有效內需力,從而激勵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