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一角,看著落荒而逃的龐統,不少姑娘捂著嘴偷偷地笑,近來這種戲碼每天都要上演,這幾位風華絕代的姑娘按照龐統編的劇本排戲的時候就在台上爭,爭演技、爭台風,一旦排練完畢,就在龐統麵前爭,爭他對誰多說了一句話,給誰多了一個笑臉。一開始幾人倒還爭得斯斯文文,近來行動、語言越來越露骨,大人逃跑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多了。
……
荊州終究是被孫權要回三個郡,關羽確實對東吳軍不放心,始終派人緊緊的盯著吳軍動向,因魯肅身體不適,掌權的人變成了呂蒙,現在魯肅回吳郡去調養身體了。魯肅的擔心此刻也得到了證實,確實魯肅的話呂蒙當成了耳旁風。
呂蒙沒有僅僅派文官去上任,同時還加派了三萬軍加駐三郡,呂蒙想以此為橋頭堡,進一步圖謀荊州。他的意圖關羽一眼就能看明白,荊州水師也沿江列陣巡邏,嚴加防範東吳。
呂蒙的行為孫權還是比較支持的,固然魯肅才能謀略更勝一籌,但未免顯的太過於軟弱,以至於他這個君主都常常被人瞧不起,甚至有人詬病孫權是虎父犬子。其父孫堅和何等驍勇善戰,就連昔日橫行一時的董卓為了避開孫堅的兵鋒,都離開長安遷都洛陽。
其長兄孫策更不用說了,繼承了孫堅的勇武,昔日在袁術麾下的時候就是其最信任的將領,孫策為他南征北戰平定汝南立下汗馬功勞。而後來孫策用傳國玉璽換取自己自由之身後,帶著三千人馬橫掃江東,更是被人稱為江東“小霸王”。
孫權於危難之際繼承大位,孫策被行刺死於非命,孫權屬於臨危受命。他繼位的時候可謂是內憂外患,江東老將都不服這個十幾歲的毛孩子,而外邊也正趕上曹操橫掃荊州,挾八十三萬大軍橫掃壓境而來,長江兩岸鋪滿曹操戰表,江東人心惶惶。不過孫策確實給孫權留下了一個好的班底,那些不服孫權的老將可不敢不服周瑜,而文治方麵有才能卓著的魯肅,張昭等人。
所謂赤壁之戰盡顯臣子能力,張昭的內政能力,整個江東像一個戰爭機器一樣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送糧草軍械。而魯肅展示了自己外交能力,是他促成了孫劉聯盟,合兵一處的戰略。功勞最卓著的周瑜那就更不用說了,這一戰把他的才智展現的淋漓盡致,永遠載入史冊。
後世的著名詩人李白都幾次三番表達自己對周瑜的敬意,更是寫下了《赤壁送別歌》來稱頌周瑜,其詩曰……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就在孫權想趁著劉軍主力尚在西川時對荊州有所作為的時候,後方突然出事了。這個出事的地方是在會稽,此地山越首領潘臨\t造反了,潘臨自稱渠帥,引山越民十萬,壯丁一萬餘圍攻會稽。
潘臨造反也正得時機,前些年東吳剿山越大勝後也就放鬆警惕了,孫氏初定江東,境內山越眾多,分布極廣。他們往往與各地的“宗部”(一種以宗族鄉裏為基礎而組織起來的地方武裝集團)聯合起來,與之對抗,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
孫策初離開袁術到江東時,去投靠叔父丹陽太守吳景,就曾被當地山賊大帥祖朗所襲,幾至危殆。漢建安三年,袁術遣人以印綬與丹陽宗帥祖郎等,使之激動山越,大合兵眾,圖謀共攻孫策,反為孫策討破。
數次的大勝讓孫權也放鬆了內陸的防備,外加上曹操大軍壓境,前線兵力吃緊,因此孫權就把原本各地駐防防備山越的軍隊給抽調到了前線,後來周瑜與劉備征荊州時候,又從內陸抽調了三萬軍,兩次抽調內陸防備已經形同虛設。
為了鞏固政權和掠奪勞動力與兵源,孫權從建安五年掌權之時起,即分遣諸將鎮撫山越。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正待破城之時,山越複起,嚴重威脅孫吳後方,迫使孫權撤兵。孫權東撤後,派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以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充任山越活動最頻繁地區的縣令長,悉平各地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