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欲防“怪建築”(1 / 2)

在北京東二環西側,元大都舊城之內,成片的胡同被拆除之後,英籍伊拉克裔建築師紮哈·哈迪德設計的四枚“巨蛋”——“銀河SOHO”建築群拔地而起。在其龐大而怪異的身軀之側,被譽為中國明代建築瑰寶的智化寺成了“渺小的存在”。

與改造舊城的腳步相伴,近年來,北京出現了一批造型奇異的建築,圍繞它們的爭論此起彼伏,紮哈的“巨蛋”便是近期的焦點。

“它位於二環路內側,在北京舊城之內。”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對“銀河SOHO”予以激烈批評,“我們感到建築師這麼做是在與開發商沆瀣一氣毀滅老北京。”

新華社記者在一份調查報告中援引了這位人士的評論,指出國內一些城市存在建造“雷人”的異形建築、破壞古城曆史風貌等現象,暴露出中國建築行業正麵臨一場文化危機。

這份報告今年6月刊發之後,引起強烈反響。12月2日,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工作會暨建築文化傳承與創新座談會(下稱專家工作會)召開。旋即,消息傳出:北京擬細化建築設計規範,避免出現“怪建築”。

當地媒體在對這次專家工作會的報道中稱,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北京回應:將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對建築整體風貌提出要求,對建築體量、尺度、風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麵進行必要的規定。

另外,北京將製定舊城人口、產業發展規劃,編製舊城建設“負麵清單”。在城鄉空間中,將保持並強化曆史上形成的整體景觀格局。

北京市有關領導在專家工作會上表示,要挖掘首都曆史文化和建築文化資源價值。摸清家底,分門別類歸類總結,提出明確的保護思路和理念。按規劃先行的要求,針對不同層次、類型的曆史文化街區,有針對性地編製保護規劃和標準規範,完善房屋管理規則。要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契機,增加城市設計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建築設計的規範要求,提高建築設計水平。要注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為城市風貌和人居環境創造和諧宜居的場所。明確城市設計分區管理的原則,使北京既保持曆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又體現國際城市的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

要用製度約束低俗粗糙的設計作品出現,完善方案審查製度。

此外,北京市還將創新名城保護和城市規劃管理機製。在城市規劃和設計管理中增加專業力量,推廣“協同規劃”機製,讓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築師協助管理城市規劃,明確長期跟蹤服務、參謀決策和協助治理的責任。在繼承城市曆史文化和探索建築創作中,完善專家評審和公眾參與機製。探索建立建設項目後評估製度,對重要建設項目、民生項目、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後評估。

“最關鍵的是,舊城內的成片拆除項目必須停止,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位應邀出席專家工作會的人士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建築求怪求異與對舊城的拆除,是一個問題的兩麵,反映了我們在文化自信上的缺失。北京舊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要傳承北京的城市文脈,首先就必須停止對舊城的繼續拆除。”

10月15日上午,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築。人民日報政文微信發布這一消息時稱:“北京市今後不太可能再出現如同‘大褲衩’一樣奇形怪狀的建築了。”

今年2月,習近平到北京考察調研,指出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產。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曆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古都北京被譽為“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人類在地球表麵上最偉大的個體工程”。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最後結晶,北京在城市規劃、建築藝術方麵有著豐富遺產,城市空間顯現中軸對稱、平緩開闊、節律有序、輪廓豐富的特色。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對北京舊城進行整體保護,措施包括:保護舊城原有的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的建築形態;分區域嚴格控製建築高度,保持舊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

這些措施在實施中遭遇挑戰。2005年4月,北京市政府對131片危改項目作出調整,決定35片撤銷立項,66片直接組織實施,30片組織論證後實施。這些項目集中在舊城之內,仍沿用“拆平建高”

的高強度開發模式,對故宮形成包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