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將軍左良玉(一)(2 / 3)

不過接下來左良玉的悲劇卻是因為他‘縱容兵變’,其實要說左良玉主動參與兵變的可能性不大,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左良玉那時正值人生風華正茂的日子,怎麼可能冒著砍頭的危險去參與兵變呢?不過部下紛紛叛變,他也沒辦法,雖說此刻的他涉世遠不如以後的那個政治不倒翁,可是這識時務者為俊傑他還是懂的,一己之力,扛眾人之怒的事,他不會去做。

可是結果卻是成了‘縱容兵變’,左良玉被撤了職,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在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夢裏的左良玉甚至是有些懵了。

撤了職的左良玉依舊呆在寧遠城裏,成了待業青年,至於為什麼不去跳槽,話說槽都沒有往哪跳,說不好弄錯方位就成跳江了,那是要死人的。自從上了寧遠這條船,他左良玉吃的,住的都是這給的,現在一切都沒了,他能夠去哪?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左良玉也就陷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機感之中,有些茫然......

但是這樣的日子過不了多久就結束了,左良玉從待業青年又坐回了他的都司的位置,原因很簡單,新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消了氣,這自然該幹嘛的還得幹嘛。不過這一次,左良玉沒有再老老實實在這寧遠城呆著做他的都司,而是做出了一個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選擇——跳槽。

在待業寧遠城的這段日子裏,左良玉算是想明白了一點,這樹挪死,人挪活,他要是在這麼一輩子呆在寧遠城,說不定下一次兵變的時候就再也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而他這一次選擇跳槽的老板叫曹文詔,這人可不是一般牛,號稱是明朝第一良將,手上沾滿了起義軍的鮮血,時人謂之‘寧被流賊搶,不叫曹兵擋。流賊搶有限,曹兵害無窮。流賊搶民財,曹兵殺民命’,可謂是戰功赫赫,聲名遠揚。當然這是後事,這個時候的曹文詔也還隻是個遊擊,官職高左良玉沒多少,不過這個時候左良玉能選擇這樣一個以後聲名顯赫的人作為自己的老板,不可不謂左良玉眼光獨到。

跳槽到了曹文詔軍中之後不久,很快一個升遷加薪的麵前擺在了左良玉麵前——南下勤王。

這一年,皇太極在“屈尊”與大明政府最為忠實的主戰派明薊遼督師袁崇煥議和失敗後,惱羞成怒,發動十餘萬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線,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在崇禎皇帝的強烈要求下,袁崇煥帶著九千關寧鐵騎出發了,而左良玉也隨同曹文詔一起隨軍前來救駕勤王,在玉田、豐潤等四城的戰鬥中作戰有功,和曹文詔一起都加了官,並劃歸到了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麾下,這樣一來左良玉又再一次跳了槽,從關寧係統給換到了京戊係統,而這一次的跳槽可以說是左良玉人生之中真正意義上的蛻變。而這關鍵還在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昌平督治侍郎——候恂。

候恂算得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賞識左良玉的人,自從左良玉到了自己麾下,候恂就覺得左良玉這人不一般,他很快便收左良玉到自己帳前。不過對於候恂如何看重左良玉這事,曆史上有這樣一個片段。在古代,冬至日一般都要祭祀,而就在文武百官拜祭皇陵的宴後,左良玉喝得大醉,丟失了四隻金酒杯。當時左良玉就有些慌了,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左良玉早已不是那個愣頭小子了,而就當左良玉請求侯恂治他的罪的時候,侯恂不僅沒治他的罪,還破格提拔他當了裨將。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候恂慧眼識人不同凡響,隻可惜他識的不是挽救大明的英雄,而是亂世之中的一代梟雄。

自從勾搭上候恂這條船,左良玉的日子自然是越過越滋潤,不到二年功夫,候恂又提拔他做了偏將。就在這個時候,對於左良玉來說一個更好的嶄露頭角的機會出現了。

崇禎四年七月,為了消滅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支力量,皇太極率軍進攻大淩河城,祖大壽被圍,皇帝命昌平督治侍郎侯恂派部隊增援,不過當時鎮守昌平的總兵尤世威正奉命率部看護皇家陵寢,一時脫不開身。而左良玉作為當時駐守昌平數一數二的猛將,何況左良玉之前還有在關寧係統工作的經驗,如今這救援工作也自然非他莫屬,大淩河一戰,雖說是明軍大敗,關外精銳盡喪,不過和左良玉關係不大,那個時候他還不是能影響全局的人,戰後,候恂又給左良玉升了官,這次則是成了副將,也就是副總兵,而在這短短兩年時間,左良玉從都司就到了副總兵,成為領兵一方將領,不得不說候恂對左良玉的知遇之恩之重,當然左良玉也是知恩圖報的,他一生銘記候恂知遇之恩,後來,左良玉屢建戰功,成為一鎮軍閥,為報侯恂舊恩,三過商丘,秋毫無犯,並親臨侯府向侯恂之父叩頭問安,當然問安是小,這三過商丘而不入對於一支土匪兵來說還真是難為他們了。